為通俗墊高一塊磚──尚和歌仔戲劇團《慾望當鋪》


文/紀慧玲(資深藝文工作者)

尚和新戲取了一個饒富興味的劇名:《慾望當鋪》。既是當鋪,典當本該為具體之物(坊間看板常寫:若為金錢需,萬物皆可當,可博君一粲),何來虛無之物「慾望」可當?又,當鋪本為走投無路的求生門之一,是不足之下求憐的寫照,慾望卻往往指人心多餘的念頭,不足與多餘之對比共置一詞,劇名令人好奇不言可喻。

這丈二金剛摸不著頭緒的好奇,隨著戲幅開展,祕密大揭。原來,戲說的是,劇中人為了愛/欲/念/貪等「慾望」,分別典當了良知/友情/身分/親情/靈魂,乃至性命。於是,劇情題旨昭然若揭:類此「慾望」,皆為扞格或強求之物,終難順遂,甚至得付出慘痛代價;而良知/友情/身分/親情才是至高無上的品項,人人自該珍惜。劇中另一條主線則是替換身分的王子與乞丐,兩人交換身分後,才知「還是做自己較好」,於是,另一個題旨:忠於自我,也浮凸於這番「心魔」歷練的故事情節裡,交織呈現,甚且留給觀者更深的觸動。

原劇基礎是外國小說《乞丐王子》原型,這部作品說的是交換身分的王子、乞丐兩人分別的歷練。原小說的身分替換起於個人意識,某種巧遇與冒險性促成,不涉及較深層次的心理「慾望」,與心魔的挑逗;而故事發展也著重身分交換後的奇遇情節,發展出來的是機智、正義、突破難關的正向道德,帶有勵志、啟智旨趣,難怪常被編選為青少年讀物。從改編概念來看,「交換身分」的動機從冒險、幻想被改為與魔鬼交換、典當,並將後者延伸為劇情主架構,類此「浮士德」概念,自然有更深的批判意圖。就此也可見編劇用心。然而原小說「身分還原」的結局,改編本並未捨棄,「忠於自我」的題旨仍清晰可辨,因此,如果就此吹毛求疵予以分析,「浮士德」式精神概念─放棄自我,與「忠於自我」毋寧是相違的。同時,浮士德辯證的是自我與靈魂的對話,到了這齣戲,魔鬼只是慾望的天譴者,劇情並直指一切慾望都是該被批判的(即交換身分、尋求愛情、謀求權位等),因此,相對來說,《慾望當鋪》雖借用了浮士德手法,卻完全不在辯證心性,其批判觀也相對傳統保守,不脫正邪二分法。也因此,劇中一開場(野夢語):窺探人性之七情、駕馭人生之六慾,及尾聲(野夢語):這是一場人性的印證……,就觀完全劇來看,並未得到多少關於「人性」的啟迪,有的仍是邪不勝正,壞人自有惡報等單純的因果關係。一切機緣,既起於心魔的挑引,批判終結者也歸於心魔,其批判觀點總結為編劇所賦與,也是主流道德觀的觀點,嚴格說來,並無「批判」精神。

然而,以上這些話語,並不影響這齣《慾望當鋪》作為一齣製作優良、劇情結構完整、編導用心、舞美出色的戲的評價。劇中人等,為了達於不同目的,與魔鬼交換典當,交易過程串連了劇情,完構了「代價」意義,對觀眾來說是相當淺顯易懂的。而保留原小說王子與乞丐身分替換的富貧對照、挪用《灰闌記》搶小孩的判案,以及每次魔鬼現身的精彩場景,都讓這齣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通俗警世劇添加了真正更貼近「人性」的血肉與舞台視覺色彩,就改編來說,更適合了戲曲的通俗性與演出效果,取捨之間是成功的。

過往觀賞尚和歌仔戲劇團的經驗,常有音樂勝於形體的感覺,也就是,編腔作曲用心,悅耳動聽(雖則個別唱工均可以繼續加強),但身段做表、舞台走位,則相對平乏。本劇仍有這方面的缺憾。試舉幾例,王子與乞丐相遇後,兩人身分迥異,形體的差異在兩人分別唱出內心想望時,如能「雕」出停格畫面,這段內心獨白的抒情性與戲劇性會更好;而兩人決定交換身分,換好裝,瞬間即換場(退出翼幕),也可惜了這個關鍵畫面。再者,乞丐選用娃娃生口氣,狀似孩童,能不能與王子「相貌相同」,並且順利瞞騙宮中眾人,可能無法說服觀眾;如能改用副生或丑生表演方法,不知是否更合宜。王子聽聞國王駕崩,未在第一時間下跪,反而是直立站著演唱一段【慢頭搖板】,悲愴感少了幾分。殺乞丐(已交換成為王子)一場,芙蓉與心魔議價時,爵主與公主枯立兩旁,隨後爵主與公主父女廝殺,刀槍手法生硬,一場驚心動魄的場面卻讓節奏變得拖滯,均為可惜。

一如以往,《慾望當鋪》的音樂仍然相當飽滿,雖是新編戲常用手法,比如新編曲調之一、之二、之三形成主題曲,餘則添入傳統曲調,但曲式變化多,且符合情境,皆讓人享受音樂之美。曲詞創作也深有功力,文白交揉,王子與乞丐的幾段唱詞:「為什麼人生袂凍照願望,為什麼就要散赤一世人,為什麼繁華一場空,精神起來一場空」;「春夏秋冬任遨遊,生老病死心無憂,喜怒哀樂親感受,自耕自作放自由」,意境清新,令人印象深刻。由於劇情人物比重均等,故沒有更集中的重量級唱段與表演場,這是結構所致,無法苛求。

《慾望當鋪》在交換美德、身分的魔鬼帶領下,完成了一齣平易近人、卻不失場景可觀的警世戲。創作者試圖在懲戒的主題下,加入「魔鬼試練人性」的深刻哲思,這是創作者意圖拉高、深化題旨的舉措,雖然未竟全功,但多了這一塊磚,我們看見戲的高度,當然也看見了劇團向上自我提升的高度。

5 則迴響於《為通俗墊高一塊磚──尚和歌仔戲劇團《慾望當鋪》

  1. 野夢最後說的那句應該是「這是一場人性的考驗」吧!(慾望當鋪不過是心魔而生,心魔若滅則慾望無形;這
    是一場人性的考驗,唯有自己美夢才能完成…)
    人性的啟迪…小弟認為野夢在考驗人性時,其實就很有啟迪的味道了;人的慾望是人性的一個面相,為了滿
    足慾望而「付出什麼攏甘願」、強求不該求的。但「有得必有失」,得到想要的總會失去另一樣東西…。
    「邪不勝正、壞人自有惡報」,我覺得好像也對也不對…其實因為私慾(想要)而和野夢交易的人都有失去他
    們最重要東西(生命、靈魂、王位、姐姐、愛人…等等);而出於大愛(需要)者的得到更多。或許是有讀過梁團
    長那篇關於「想要和需要」的文章,可以看得出是在說明這兩者更勝於傳統的邪不勝正吧!(不過話又說回
    來…私慾和大愛兩者似乎也分別帶有著「邪」與「正」的味道…)
    個人淺見囉~

  2. 雖是小品值得欣賞, 但
    王子與乞丐見面時, 既然後面要換身份, 應該二人先覺得此人
    與自己為何長得如此像, 而不是在要換身份時才發覺長得像,
    不合邏輯.

  3. 或許曲詞的編寫上頗合乎腳色。但是劇本的細緻度卻不然,如王子假扮的乞丐坦承
    身分之後,馬上就就與乞丐的姐姐相愛,伏筆何來?
    假設因私慾而典當即為所謂的"邪",那典當罪至高無上的
    生命來換取
    "自己"所希望
    的原本的弟弟歸來,"自己"與愛華王子的愛情,何以成立?
    這樣一來犧牲生命想換取愛情的公主有何不可?
    雖然戲劇有教化人心的功能,警示勸世的劇碼一再演出,通過比較細膩一點的劇情

    計,是否比直接說理來得好看一點?(畢竟觀眾不是來上課的)
    至於表演的方法如果好好的依照行當腳色來設計,便不會有抓不到表演重心的問
    題,
    例如阿山一角,唱段頗多,看得出演員很努力的在唱,然而唱得好壞看過戲的人都知
    道,
    若可以依照演員特質確立表演重點,會更加好看

  4. 尚和「慾望當鋪」劇本的精緻度是這次三團中最優的,不論在觀眾或評審眼中皆是,
    有些人總喜歡刻意以吹毛求疵的言論寫評語,或許真的是對尚和近年來傑出的表現眼
    紅吧!

  5. 有心人以吹毛球闢的言論談到他團唱段表現….那請問

    明X園無敵小生{{孫X鳳}}的唱腔實力.與帶領的子弟兵以<啥>品格
    或錄音/替身/台上做弊做為老招牌演戲的重心嗎??.
    或更高招的惡行彰顯.不滿文件會給的年年高補助款/需靠搶民戲/搶更多的
    公演戲昭 告天下…..請三樓言論者

    高談闊論,讓戲迷對孫X鳳,,等更進一步認識,,可以方便言論告知戲迷嗎!!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