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歲末,在歡唱敘暖冬至夜的隔天下午,敏隆講堂又聚集了一群藝術行政工作者,一同切磋行銷方面的經驗。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由前兩廳院行銷部經理、現任雲門舞集行銷經理劉家渝,以深入的剖析,提供她個人多年來累積的行銷觀察—「面對困境時的行銷思考」。
家渝特別提到,2009年將遇到史無前例的經濟衰退期,因此她提出幾個方向,建議所有的團隊在擬定行銷策略之前,審慎的重新評估市場環境,隨時掌握經濟脈動,例如尋求贊助企業時,對象不一定與前幾年相同,是否以在不景氣中仍能逆勢成長的企業提供贊助的機會較高;又如在經濟低迷的環境下,哪些感動才能引起觀眾共鳴,在節目規劃與文宣基調上是否須調整為以滿足觀眾的心理需求為主,才能說服觀眾進場等等。這些看似小小的動作,卻足以影響整個行銷效益。
而家渝也與大家分享前一週宏碁創辦人施振榮先生的一場演講重點演講,施先生提出三項他對於當前藝文團體挑戰的精闢見解:如何推出有市場性的創意?如何解決表演藝術複製少,成本高的基本問題?如何有效解決財務壓力?給予她不少啟發。
錯過了這場演講覺得很可惜,很幸運的昨天在陽光教室-2008 My Green Room部落格發現這場施先生演講的紀實,經過主辦單位表演藝術聯盟慨允於好戲開鑼全文轉載,得以與歌仔戲劇團以及同好們分享。
在這裡也介紹一下表演藝術聯盟主辦的My Green Room 行政人員讀書會,這項計畫自2006年啟動至今已有三年。2008年由3月至11月,以三個月為一季,共三季,每季三次課程。希望透過閱讀,建立行政人員自我充實的習慣,從中培養信心,藝術行政工作的熱情得以延續,讓藝術家創作出更好的作品。今年的My Green Room 行政人員讀書會也將延續辦理,歡迎各劇團藝術行政有機會一起加入充電的行列。詳情請留意陽光教室-2008 My Green Room部落格。
談品牌 談表演藝術
施振榮大師開講,聽眾受惠良多
(本文原刊載於 http://www.wretch.cc/blog/mgrpaap/22045976 )
「品牌形象是別人對品牌的認知,不是自己的認知。」宏碁電腦公司創辦人施振榮說,公司和組織都一樣,存在於社會,就必須對社會有所貢獻。雖然獲利多少,並不能界定藝術團體的價值,但做為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組織,永續經營也是對社會的承諾和使命。
宏碁創辦人施振榮退休後,期許做一個「有用的人」,積極推廣「品牌」概念,希望過去累積三十年的宏碁經驗,可以幫助更多企業、幫台灣建立國際形像。應表演藝術聯盟邀請,施振榮於十二月十六日晚間在誠品書店信義店演講,針對表演藝術界的品牌化困境,提出他的看法與建議。兩個小時的活動,施振榮經營企業的深厚經驗和科技人的直爽明快,讓現場爆滿的聽眾印象深刻。
在這場「品牌:創意與智慧的累積」演講中,他開宗明義,強調「知識經濟就是品牌經濟」。他觀察到,現代經濟活動之中,知識價值的含量愈來愈高;而「品牌」是知識含量最高的經濟項目。
「因為,只要有品牌,就有經濟價值。」他說,品牌可以做為企業識別,可以成為企業獲利的智慧財產;更重要是,品牌可以是一種企業管理和發展的策略和手段。
近年施振榮不斷倡導「品牌台灣」。他說,台灣的特色是「多元品牌、百花齊放」;這些品牌除了科技產品,也包括文化藝術品牌,例如雲門舞集。台灣的品牌成功走向世界,透過這些品牌的成就,在世界上為「台灣」建立良好的品牌。「台灣」這個品牌又將發揮正向循環,為其他台灣品牌加值。就像雙B汽車讓世人認識了德國的工藝水準,這樣的理解又讓其他德國產品,更容易受到國際市場肯定。所以,他說:「品牌是台灣的新藍海!」
哪些產品或領域,最有潛力成為代表台灣的品牌?施振榮舉出四個領域,分別是「台灣的數位科技產品」、「台灣的美食和花、果」、「休閒生活用品」例如單車,還有「文化關懷」例如雲門舞集、慈濟等藝術或工藝慈善團體。像英特爾(Intel)公司,使用它產品的電腦,都會貼上「Intel Iside」;施振榮期許,有一天台灣的產品可以打出「Taiwan Inside」,從台灣的形像獲得加值。
宏碁在1992年進行公司再造,當時體驗到台灣製造的成本太高,施振榮提出「微笑曲線」理論與內部溝通,將獲利低的生產製造外移,專心做研發和品牌行銷。而表演藝術的難題也在這裡,表演藝術的製作和演出成本太高,又不能像科技產品將製造外移,因此,表演藝術必須創造更大的價值,才能永續經營。
科技需要創新,表演藝術也要;創新就是「創意經過有效執行而創造客戶價值」。創意是創新之母、創新是品牌的靈魂,但市場是創新的龍頭,施振榮說,愈大的市場愈能支持創新的發展。他說,表演藝術是重要的文化、是社會創意和經濟發展重要元素,即使不能賺錢,還是必須支持,「但是,如果表演藝術能賺到更多錢,支持更多更好的作品、甚至可以永續經營,不是更好嗎?」
施振榮觀察,台灣的表演藝術市場確實存在,例如最近《寶島一村》、《六義幫》、《人間條件》都賣座很好,他建議表演藝術界提供市場樂於接受的創意,當然也要面對成本太高和財務壓力挑戰,利用市場力量發展,而不是微薄的政府補助。
至於文化界經常談論的「藝術」或「流行」、「大眾」或「小眾」,施振榮認為,這些都不是最根本的問題。站在企業的角度思考,應該問自己對於「群眾」有什麼好處?不論大眾或是小眾。對藝文的創作而言,創意和成本總是在拉鋸,施振榮說,不必要將經營成本視為創意的限制,有時候,在限制中反而可以激發更大的創意。但他也提醒,創作一定要想清楚對象,目標市場在哪裡?不清楚對象的創新創作,對經營而言,是很危險的事。企業推出創新產品都必須先了解「市場區隔」,對表演藝術,他相信很多時候也一樣。
品牌必須不斷累積,而且不只是靠著作品,而是利用每一次和大眾溝通的機會、留給大家的印象。施振榮提出一個計算「品牌價值」的公式:「品牌價值=定位x知名度」。他說,知名度往往就是銷售量或是顧客數,定位是口碑或品質;如果定位不好,知名度愈大愈糟。如果知名度不夠,再好的定位,得到的品牌價值還是有限。經營品牌要慢慢從小做起,世界上沒有一個大品牌,一誕生就是這麼大;持續不斷做出好作品,由小累積到大,才是穩紮穩打的方法。
表演藝術聯盟曾經調查,2005年從266個團得到的數據顯示,全年營收17億餘元、但支出21億,虧損達到4億。即使處在虧本狀況,表演藝術工作者還是願意為了觀眾的滿意,繼續自掏包的奉獻。看在施振榮眼裡,他說,從經濟學來說,這種現象代表「供過於求」。表演藝術是不是也適用這樣的經濟學邏輯呢?施振榮說,他沒有答案,如果表演藝術團隊減少一些作品、每個作品都做得更好一些,團隊的營收是不是有可能更好?可以一起思考這個問題。
「品牌就是一種文化!」施振榮說,建立企業品牌,要從企業文化的塑造開始做起,現在倡導品牌,從文化的調整做起,期待三十年以後可以開花結果。品牌台灣也是如此,台灣豐厚的文化,正好是「品牌台灣」的素材。他語重心長說:「文化含量是品牌的競爭力所在!」以台灣的文化和品牌來「品牌台灣」,再以「台灣」這個公共品牌,推動更多台灣的品牌走向世界,各種產業品牌攜手共進,一定能夠創造台灣最大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