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黃僑偉
我40歲,有30年是做同樣一件事–演”傳統”布袋戲。傳統不是老古板、過時、活化石,而是一種對藝術的態度和堅持。
這次的製作我不是主演,而是編劇和導演。一直以來,我的認知是布袋戲主演就是整劇的導演,但是,經由這次的經歷,我知道那是錯誤的觀念。
導演不用演出,在戲內導戲也在戲外看每個環節;協調音樂、燈光、舞台美術等等,確實掌握劇情的節奏與人力的運用協調,比起當主演的導戲,學習更多,也更具挑戰性。
說說這次演出的內容吧!「南臺風雲朱一貴」這齣戲,過去有不少人寫過這個題材,也有很多布袋戲團演過,為什麼我還選擇這個題材呢?因為,我覺得每個歷史事件背後都有可以學習的地方,很多事都存在因果關係。在這個歷史事件中,我特別加入了一些民間傳說;鴨子報恩、黑狗報怨,以致後來的早發神箭及投死路,並用說書人和皮影戲來增加趣味性及加快戲的節奏。其中有幾場是用一鏡到底的變景方式處理,為的是引導觀眾用比較輕鬆的心情,看待這個悲壯的歷史事件,增加戲劇張力,希望帶給觀眾不同的傳統掌中藝術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