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傅建益
*這是戲,這不是歷史
傳統戲曲表演特質中有著向歷史資借養分的具體行為和明顯痕跡,也在舊時民智未開和表演藝術的生動贏造下被視為史實,許多表演藝術工作者也率多順其自然和自以為是的用傳播歷史之角度面對自我工作而沾沾自喜。事實上表演藝術的主要本質是「娛樂」,娛樂神祇、娛樂宮室、娛樂文士、更娛樂一般庶民百姓,所以表演資借的歷史情事多非真實也多有因應娛樂所需而添油加醋之作為,在今日知識爆炸的時代如果還有視戲曲表演為歷史真相者若非中毒太深便是愚蠢至極。個人在此劇編撰過程裡孜孜於心的是如何透過環環相扣的情節安排、有血有肉的人物刻畫和多元面向的思考模式來傳達一個故事,而且希望是充滿娛樂效果和發散作用的故事的故事;因此所資借以用的並非史實記錄而是鄉野傳奇、茶餘軼事,這原就充滿極大不確定性和創作可能性的故事素材,更在我大膽假設和非制式觀點下啟動翻案創作機制。所以我要再度強調的是,這絕非歷史,要探索挖掘歷史情狀的請往圖書館;這是戲,一齣希望感動於你、娛樂於你的戲,想要一窺究竟的請靠近,並請拍拍手鼓勵我們的嘗試勇氣。
*這是工程,這要團體勠力
台灣布袋戲的發展,無論何種形式都不可避免的走向明星化個人成就的表演胡同裡。這強調主演個人特色的表演模式往好的一面是焦點集中、藝術體精進明確,開創出獨樹一格的台灣布袋戲風格特色;然而若從另向角度探討,便會發現表演整體性欠缺、創造力單調的遺憾。因此個人在整個導演過程裡,雖然仍舊尊重主演的表演主體性,但卻更加強調每個工作團員的具體貢獻度和每個工作環節的明確責任性,實際而言,就是將以往主演自思自想、自我決定而團員消極配合的藝術工作模式,轉化為現代劇場清楚分工、各有所司且集體創作、積極以對的藝術創造工程。我們顛覆一般外台劇團的工作習慣而由導演綜理諸事、專設舞台監督、細畫分鏡圖表、特調舞台燈光、不斷排練默契累積、容有發想都可提出。個人的風采降至最少而團隊力度提至最強,只因為這是綜合性工程,各個表演因子都很重要,都要有所作為,這非個別能夠成天立地,這要團體緊密合作,戮力以赴方有成功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