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臺風雲朱一貴》音樂設計報導

 mingshin03

文、圖/徐郡廷

     我是學西樂與數位媒體的人,對於台灣傳統樂曲並不熟悉,但經過與「明興閣」多次的合作以後,對於傳統北管樂曲稍有認識,並且漸漸的喜愛,因此,這次在「南臺風雲-朱一貴」一劇的音樂設計,決定以傳統北管樂曲為主軸,並且讓傳統北管樂曲成為劇中主要音樂因素,雖然,其中主題曲是數位音樂創作,但盡量不讓觀眾感受到有數位音樂因素的存在,因為,此劇乃為傳統布袋戲的呈現,在中西音樂的合璧,我非常小心的處理其融合度。

隨著劇情的起承轉合,我運用北管樂曲緊湊熱鬧的節奏,呈現廟會、武打、和劇情緊張氛圍及場次之間的轉換,而說書人的角色,是調適緊張氣氛並讓劇情更顯明,因此,以北管樂曲的文場弦樂呈現輕鬆幽雅的氣氛,但在夢境的氛圍,需要更神秘深沈的情境,因此,運用數位音樂與音效呈現。而在生離死別與內心掙扎的情境中,則交錯運用北管樂文場弦樂與數位弦樂增加劇情張力。

讓音樂為演出加分而不是突顯音樂是我這次音樂設計的理念。為這次參與布袋戲專案發表與製作獻上感恩,因為這是一次很大的學習,有別以往與管弦樂團和舞蹈及數位媒體的意象式的展演,在有劇情的展演方式上,學習有更細膩的思維與創作空間,也幫助我在教學與表演藝術領域上有不一樣的視野。

《南臺風雲朱一貴》黃僑偉首度執導演筒

黃僑偉

文、圖/黃僑偉

       我40歲,有30年是做同樣一件事–演”傳統”布袋戲。傳統不是老古板、過時、活化石,而是一種對藝術的態度和堅持。

這次的製作我不是主演,而是編劇和導演。一直以來,我的認知是布袋戲主演就是整劇的導演,但是,經由這次的經歷,我知道那是錯誤的觀念。

導演不用演出,在戲內導戲也在戲外看每個環節;協調音樂、燈光、舞台美術等等,確實掌握劇情的節奏與人力的運用協調,比起當主演的導戲,學習更多,也更具挑戰性。

說說這次演出的內容吧!「南臺風雲朱一貴」這齣戲,過去有不少人寫過這個題材,也有很多布袋戲團演過,為什麼我還選擇這個題材呢?因為,我覺得每個歷史事件背後都有可以學習的地方,很多事都存在因果關係。在這個歷史事件中,我特別加入了一些民間傳說;鴨子報恩、黑狗報怨,以致後來的早發神箭及投死路,並用說書人和皮影戲來增加趣味性及加快戲的節奏。其中有幾場是用一鏡到底的變景方式處理,為的是引導觀眾用比較輕鬆的心情,看待這個悲壯的歷史事件,增加戲劇張力,希望帶給觀眾不同的傳統掌中藝術視野。

《南臺風雲朱一貴》主演有話說

mingshin2013.8.9

文、圖/蘇俊榮

如果人生有再一次機會選擇職業的話,我想我還是會選擇「布袋戲」。因為,從掌中藝術天地,可以看盡人生百態,也享受無盡的展演樂趣。做了將近四十年的布袋戲,不論古冊戲、連本戲、金光戲,也不論是比賽或公演,從來就沒有請過導演與我們配合。

這次應國藝會的要求,我力邀二十年的老友,也是與我做同行的主演黃僑偉先生來當我們布袋戲專案製作與發表的導演,因為,他有很多跨領的演出經驗,因此,他的掌中藝術視野比我更寛廣,掌中技藝更專業純熟,相信藉著他的專業與對傳統掌中藝術的熱情,可以為這次創作更加分之外,我和劇團也有更多的學習和成長機會。

在排練的過程中,導演常常為了一個畫面,一句話,一個情緒,不斷的重來,和以往野台戲展演的隨性手法大不相同,因此一開始我常不耐煩的問他:「你是在拍電視還是電影?還要求佈景,走位,定點,燈光,還有台詞要背本等,但是最後我還是照著他的要求,因為,我明白他的用心,更知道國藝會對於傳統掌中戲劇在表演藝術上更精緻、更專業的期待。

特別感謝國藝會給我們演出與學習的機會,在國藝會的委員們嚴謹的教導與要求下,劇團更努力全力以赴,我相信「南臺風雲朱一貴」這齣戲,將會帶給觀眾不一樣的傳統掌中藝術視野,看完以後,它將如品好茶一樣,留下甘淳的美味。

 

明興閣掌中劇團《南臺風雲朱一貴》

467416510206_B

明興閣掌中劇團今年推出的專案作品《南臺風雲朱一貴》,將有別以往傳統戲曲平鋪直敘,或金光布袋戲講求聲光特效的演出,本劇更加注重角色心境的刻劃,希望在廟口呈現出和劇場演出一樣精緻的效果,並結合數位音樂與燈效,述說台灣先民起義的故事;且看以養鴨為樂的忠義之士,心境如何轉化,走入反清復明的不歸路?在忙碌庸擾的生活與跌宕不安的政局中,我們的心境是否也在不知不覺中轉化…

【劇團介紹】

「明興閣掌中劇團」由蘇明順先生創立於西元1957年,自蘇明順先生薪火相傳至今已有三代,2005年起由次子蘇俊榮先生承接父業,總理劇團演出及管理事務,於民國2008年再創子團–「蘇家班掌中劇坊」,由蘇明順先生的長孫蘇佳宏擔任團長。蘇明順先生則退居幕後,從事劇本創作及掌中技藝之傳承工作,將掌中戲藝術推廣至南台灣各中小學校園至今已有廿年。

「明興閣」是家族劇團,自演出的前場操偶、口白、後場北管樂曲演奏,至木偶雕刻、木偶服飾作、頭盔作、偶俱等製作,都是由蘇家成員自給自足,所以,又被稱為「蘇家班」。「蘇家班」致力於木偶服飾、頭盔與偶俱的研發製作,「明興閣」則致力於展演與劇本創作及演師培育。

創團至今五十多年,劇團完整保存與傳承了傳統布袋戲技藝,因此,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曾委請台南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師生,為劇團編撰《明興閣掌中劇團生命史》、《明興閣掌中劇團劇本》、《明興閣掌中劇團偶頭雕刻》等書籍。並於2014年被列入台灣傳統戲劇文化資產保存團隊。

專業純熟的操偶技藝、詼諧逗趣的口白及扣人心弦的劇情,結合節奏緊湊熱鬧的傳統北管樂曲演奏,都是劇團演出特色。由於蘇明順先生擅長掌中戲創作,因此,不只在民間廟會慶典及各項文化藝術活動場合演出,也參與校園法治教育、環保及勞工法規宣導等多項跨領域的展演,表演藝術空間非常宽廣。每場精湛的演出,都是結合文學、美術、音樂、繪畫等藝術的呈現,所到之處無不受好評。內外台戲之展演經歷不勝枚舉,足跡遍及台灣和東南亞地區,更是台海兩岸重要慶典活動邀演的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