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圖/劉信成
「英雄」二字是每個人從小到大,在心中對於崇拜人物一直存在的一個代名詞,或許會隨著不同的成長階段而產生不同形象的英雄人物。看似一個既正面又崇高的代名詞,然光鮮的「英雄」背後卻存在著英雄人物的悲哀與心酸。而《黑金英雄淚》中所看到的人物雖有著眾人崇拜的英雄正義,在現實環境的驅使卻依然脫離不了愛與恨、情與義、道德與利益的世俗羈絆下,一樣呈現了平凡人的性格,更導致成悲劇的英雄人物。因此,在本劇所要著重處理的是人物間的關係層面,人物情感上的堆疊(stacking)、轉折(turning),以及衝突(conflict)與矛盾(contradiction),以推進情節發展。
「導演」(director)一職乃源自於西方劇場,在現今劇場中已占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職能。更隨著西風東漸而影響到中國的劇壇,並衝擊到中國所特有的「戲曲藝術」;因此,「戲曲導演」的出現於現今的戲曲改革中更佔有其重大的意義。尤其是在臺灣布袋戲的生態環境中,向以「主演」(starring)一人為中心,主演是掌一劇成敗之總舵者。在本「布袋戲製作及發表專案」中,突破性地加入了專職「導演」參與了製作群中,儼然對布袋戲班在演出上的任務組織結構重新的洗牌。主演者須被分工僅負責演出上的任務,且須照著已定的劇本內容走,還得有其排練與排演的製作程序。這對於布袋戲班而言,可說更是一種新的嘗試與挑戰;同時亦是促使布袋戲能更趨向現代化、精緻化的演出。
接觸「昇平五洲園」主演林政興已有數年,深了解其所長,乃在於口白清晰、角色音聲的辨識度高,特別是在五音中最為艱難的「細口」(iù-kháu),音質乾淨。很榮幸地能與其合作,分擔編導之工作。首當克服的任務乃在於取得演師們的信任,方以達成默契之配合。然在《黑》劇中,除了加強主演的口白、聲情,來強化彌補戲偶雕刻上單一表情的呈現外,特別加重了旦角與童仔的這種「細口」發聲的行當之份量;同時在人物情感上,更須藉助戲曲音樂的輔助與烘托;盡量掌握戲曲舞台上的虛擬性與寫意性,採用燈光區位的畫面分割,以做場、幕間的切換,期讓觀眾能更聚焦於主演的口白與戲偶的動作為重要考量。深信這次的演出不僅是「昇平五洲園」歷來演出形態的一大創新;對於主演的聲音情感表達更是突破。這檔精緻的《黑金英雄淚》是值得被期待的。就請大家拭目以待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