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藝明劇團《台灣英雄傳之決戰噍吧哖》 幕後花絮

王藝明劇團《台灣英雄傳之決戰噍吧哖》 幕後花絮

台下觀看精采的演出,臺上幕後可是相當忙碌及辛苦。 王藝明劇團《台灣英雄傳之決戰噍吧哖》以大型金光劇偶為主並結合投影。諾大的後台在道具及戲偶搬上後總是塞滿到沒多少走路的空間。

為了呈現投影,劇團不惜成本租借大型專業投影機,讓投影效果能夠完美呈現。

金光戲偶的操控又與傳統偶有所不同,需要兩手並用,有時更需要兩人合力協助才能表現京戲的動作,而演出時為了不要讓操偶師曝光,因而穿上黑色衣服與戴上黑色頭套,這樣觀眾才不被人臉給影響注意力及視線。

另外,布袋戲中見到噴霧、燈光等道具使用,後台也得再合適的劇情中人工操作使用,多一分則太過,少一分則欠缺氣氛,時機的拿捏相當重要。

除了操偶師外,布袋戲演出口白也相當重要,他是戲偶的靈魂,透過不同聲音的轉換,讓觀眾輕易能夠辨認戲偶的身分,更厲害的是假如一齣戲有十個角色,口白就得用十種不同聲音來演出。

不同於電視,現場的布袋戲演出沒有NG得憑專業的技術與經驗,因此投入的精力與時間也相當多,當台前看似精彩時,後臺可是像打仗一樣,因此演出後觀眾給予的掌聲,會是幕後演出人員最期待的聲音。

 

《台灣英雄傳之決戰噍吧哖》音樂設計報導

文/王藝明掌中劇團

「列位朋友我總請,姓吳添丁我ê名,……」一枝月琴,一把大廣弦,一台keyboard,在約4、5坪大的空間,由歌仔先周定邦以江湖調開場。這場《台灣英雄傳之決戰噍吧哖》整齣戲的音樂主軸,圍繞在台灣唸歌的歌仔調中,一段一段的將整齣戲串連成一部完整的抗日壯烈史詩,從節奏的快慢、歌聲的剛柔中它們強烈的呈現了抗日英雄視死如歸的心情及男女主角浪漫的愛慕情詩,每一首傳統七字仔的歌詞一一適切的表達英雄們抗日的場景氛圍,並藉由這些傳統與現代樂器混合的聲調,屆時再搭配現場燈光及舞台的設計一定能夠呈現本劇悲壯的精神。一場好戲即將開鑼,請大家拭目以待。

《台灣英雄傳之決戰噍吧哖》導演構想

王藝明

文、圖/王藝明

自創團以來即以「創新表演手法」為發展方向,近年來又有「應該演出台灣在地故事」的想法,而將「演出在地故事」也列為本團發展的主要方向。為了實踐「創新 表演手法」及「演出在地故事」這2大發展方向,來達成活化、創新傳統布袋戲的目的,將台灣意象布袋戲注入「創新」、「在地」的元素,於是本團乃「創新」的 結合「台灣唸歌」這項傳統藝術,並採用台語文學作家「在地」的布袋戲劇本《台灣英雄傳之決戰噍吧哖》來呈現,主要目的是藉由台灣本地故事做為劇本來源,加 入「唸歌」這項不同表演形式的傳統藝術,做一次跨類型的創作表演,而這也是台灣的布袋戲團未曾表演過的方式,如此一來,將使得布袋戲這種創新的表演增加更 多的可能性與獨特性,扭轉布袋戲在一般人心目中的固有形象,達到本團追求的目標。

備註:王藝明掌中劇團,榮獲文化資產傳統表演藝術保存團體、臺南市市定傳統藝術、南瀛藝術獎-傑出團隊、南瀛文化藝術貢獻獎。

《台灣英雄傳之決戰噍吧哖》-周定邦老師現身說法

 

周定邦

文、圖/周定邦
讓《台灣英雄傳之決戰噍吧哖》演出是個人多年來的心願,這次有機會與王藝明掌中劇團合作/實在非常開心。這是第一齣將1915年余清芳領導的抗日事件編寫成劇本以布袋戲形式演出的戲劇,除了秉持「創新」及「在地」2項原則外,將「噍吧哖事件」編寫成一部抗日壯烈史詩型的布袋戲劇本,並穿插「唸歌」的方式過幕,將布袋戲加入唸歌的新表演方式來呈現,期望能讓觀眾耳目一新,並增加本案的戲劇效果。

為了增加《台灣英雄傳之決戰噍吧哖》全 劇的戲劇張力,劇中編排了火砲、槍戰、叢林戰、乩童起乩……等較高難度的布袋戲操演手法,來營造先民壯烈抗日的芬圍,型塑抗日英雄的形象,並搭配台灣傳統 四句聯做為男女主角談情說愛的柔性文本,使得本劇在剛柔並濟的情境中超越傳統布袋戲的表演形式,創造全民熱愛布袋戲的一個可能。

編劇簡介

周定邦,台南將軍青鯤身平埔族Suyaka社後嗣,成大台文所碩士畢業。現任台灣說唱藝術工作室團長、台文筆會秘書長、台灣羅馬字協會常務理事,熱心台語文學運動,並從事台語文學創作,創作文類有台語現代詩、小說、劇本、歌仔冊史詩等。拜師台灣唸歌國寶吳天羅及人間國寶 朱丁順 老師學習台灣唸歌及恆春民謠彈唱,致力於台灣唸歌等傳統藝術之創作、推廣、傳承,著有台語七字仔白話史詩《義戰噍吧哖》、《桂花怨》等長短篇唸歌作品數十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