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剛樊梨花》音樂設計報導

 

文、圖/姜建興

傳統台灣布袋戲的後場音樂有熱鬧喧天的武場鑼鼓,文場有細膩悠揚的絲竹管絃等樂器,交織共構出一台絢麗熱鬧的布袋戲聽覺饗宴。台灣傳統布袋戲音樂以傳統南北管曲牌為主要內容,甚至京戲唱腔也吸收使用,大量吸收各種不同的音樂素材,使台灣布袋戲的音樂呈現了豐富多元的風格特質。

真快樂布袋戲團將以古典的風格來打造這齣《母子情深》,這齣戲的音樂主要以傳統北管曲牌及唱腔為主體。唱腔使用北管的【緊板】 、【緊中慢】、【平板】、【流水】等曲牌,另外丑角的唱腔則運用南音傀儡調曲牌重新改編,曲風與旋律保留南音傀儡調的詼諧俏皮的風格。期將南北交的傳統特色,保留在這齣戲中。

真快樂布袋戲團長期邀請合作多年的後場藝師帶領年輕的樂手,進行布袋戲後場的傳承與培訓,《母子情深》這齣戲將由資深的後場藝師與年輕樂手共同演奏。俗語說:「三分前場,七分後場。」布袋戲後場講究節奏明快,與張力十足的戲劇音樂來烘托前場的念白與操偶。真快樂布袋戲團的前後場共同飆戲,一起呈現這齣精采的古典布袋戲《母子情深》。

《母子情深—薛剛樊梨花》導演構想

鄭嘉音

文、圖/鄭嘉音
《母子情深—薛 剛樊梨花》這個劇本富有相當的時代意義,它匯集了演出當時對於歷史的價值評斷、還有台灣第一代女性布袋戲演師江賜美女士的詮釋觀點。我們想要保留原劇本對 於這些正史與稗官野史交錯的人物,其是功是過的價值評斷,但又希望能符合現代觀眾的觀戲習慣,是這次和真快樂掌中劇團合作首先要克服的難題。

顧及現代觀眾對於歷史背景較為陌生、也不宜用太長的篇幅交代所有傳說人物的典故,我們在劇本上做了相當幅度的調整:一是避免瑣碎的旁枝末節,以增強場次之間的關聯性,二是豐富每一場次的劇情張力,讓角色人物可以更為飽滿。

再者,真快樂掌中劇團第三代傳人柯世宏,運用他在傳統戲曲的深厚根基(四歲開始學布袋戲的家學淵源、並曾赴大陸拜師學藝),及其在現代偶戲劇場創作的科班 訓練(美國康乃迪克大學偶戲研究所),在這次的戲偶設計方面,呈現了令人驚艷、全新製作的精采戲偶。而全家三代同堂一起為布袋戲的未來勇於開創:柯媽媽蔡 阿菜女士做服裝帽飾、爸爸柯加財帶領口白和操偶技藝的精進,八十歲的後場老藝師與年輕的傳音系藝師同台飆音樂,正是道盡了布袋戲班後台的精采人生。

希望這一齣用誠摯的心所製作的精緻好戲,能夠延續江賜美阿嬤在1976年,創立真快樂掌中劇團的那份初衷,看布袋戲真快樂!

真快樂《母子情深-薛剛樊梨花》編劇構想

柯世宏

文、圖/柯世宏
阿嬤常說:「王爺飯很黏」,不僅黏住了童年時光、成長歲月,也緊密的黏住一個「家」。生活與布袋戲對我而言早已是密不可分,生長在布袋戲家族劇 團,小時後就隨著阿嬤東奔西跑,每當鑼鼓聲響起時,也就是我一天的開始,何時何地不重要,只知阿嬤正準備上演我最喜愛的「布袋戲」。
在《母子情深-薛剛樊梨花》的文本中,以阿嬤江賜美女士的連本戲【後唐演義】為基礎,其主要描述武則天篡位的後唐歷史故事。因連本架 構的形式,所以清楚敘述了整體的歷史脈絡與情節的發展。所以在編劇的構想上,除了簡化歷史發展的描述之外,而著重於樊梨花與薛剛母子親情事件上的表現。

故事的主線以薛剛與母親樊梨花因薛家滿門抄斬,使母子兩人分隔兩地的親情刻畫,在生離死別的情節中,展現本團特有「家庭戲」的演出風格。副線為武則天的大周王朝的興起與衰弱,呈現出權謀爭奪的「宮廷戲」。在三祭鐵坵墳的情節中表現布袋戲讓人津津樂道的「武打戲」。當移山倒海的樊梨花對抗法力高強的鐵板道人所呈現出來的金光閃閃「劍俠戲」。最後希望藉由「母子情深」的主題,展現江賜美女士與家庭兒孫的緊密情感,以傳承「家」的延續、掌中藝術的延續。
編劇簡介

柯 世宏,「真快樂掌中劇團」行政總監與木偶演師,為台灣布袋戲女演師江賜美女士之長孫。畢業於美國康乃迪克大學偶戲研究所碩士、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藝 術研究所碩士。近年來參與國內外藝術節的演出與國際偶戲研習,一方面推廣台灣布袋戲精緻之美,一方面學習西方偶戲,希望在傳統偶戲與現代偶戲的衝擊下,對 布袋戲有新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