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臺風雲朱一貴》音樂設計報導

 mingshin03

文、圖/徐郡廷

     我是學西樂與數位媒體的人,對於台灣傳統樂曲並不熟悉,但經過與「明興閣」多次的合作以後,對於傳統北管樂曲稍有認識,並且漸漸的喜愛,因此,這次在「南臺風雲-朱一貴」一劇的音樂設計,決定以傳統北管樂曲為主軸,並且讓傳統北管樂曲成為劇中主要音樂因素,雖然,其中主題曲是數位音樂創作,但盡量不讓觀眾感受到有數位音樂因素的存在,因為,此劇乃為傳統布袋戲的呈現,在中西音樂的合璧,我非常小心的處理其融合度。

隨著劇情的起承轉合,我運用北管樂曲緊湊熱鬧的節奏,呈現廟會、武打、和劇情緊張氛圍及場次之間的轉換,而說書人的角色,是調適緊張氣氛並讓劇情更顯明,因此,以北管樂曲的文場弦樂呈現輕鬆幽雅的氣氛,但在夢境的氛圍,需要更神秘深沈的情境,因此,運用數位音樂與音效呈現。而在生離死別與內心掙扎的情境中,則交錯運用北管樂文場弦樂與數位弦樂增加劇情張力。

讓音樂為演出加分而不是突顯音樂是我這次音樂設計的理念。為這次參與布袋戲專案發表與製作獻上感恩,因為這是一次很大的學習,有別以往與管弦樂團和舞蹈及數位媒體的意象式的展演,在有劇情的展演方式上,學習有更細膩的思維與創作空間,也幫助我在教學與表演藝術領域上有不一樣的視野。

《黑金英雄淚》-音樂設計報導

2nd-shanping04

文、圖/林永志

布袋戲對音樂的包容性是非常的自由,雖說自由但也絕非毫無章法可尋,從老師傅所累積的經驗中可以看出是有一定的規範及程式,而且是非常的嚴謹,一但使用時機不對,會讓整場演出品質低落許多。當然演出是需要演師及樂師的緊密配合,演師要聽的懂鑼鼓、樂師要看的懂身段、情境,這樣才能達到完美的演出品質。

「黑金英雄淚」一劇,以京劇鑼鼓搭配北管音樂、唱腔為主要設計方向。初期的重點在於戲偶與鑼鼓相互配合,透過反覆的排練讓鑼鼓發揮烘托舞台上各角色和環境的特質。

唱腔、背景音樂依戲的環境、人物、劇情而定,在與導演主演充分討論後,針對主要人物分別設計唱段、佈局、定板式,讓整劇的音樂系統不至於雜亂。

以鑼鼓掌握全劇的張力,以唱腔揮灑角色的情緒,以音樂表達寫意的氛圍,讓此劇具有更強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南臺風雲朱一貴》黃僑偉首度執導演筒

黃僑偉

文、圖/黃僑偉

       我40歲,有30年是做同樣一件事–演”傳統”布袋戲。傳統不是老古板、過時、活化石,而是一種對藝術的態度和堅持。

這次的製作我不是主演,而是編劇和導演。一直以來,我的認知是布袋戲主演就是整劇的導演,但是,經由這次的經歷,我知道那是錯誤的觀念。

導演不用演出,在戲內導戲也在戲外看每個環節;協調音樂、燈光、舞台美術等等,確實掌握劇情的節奏與人力的運用協調,比起當主演的導戲,學習更多,也更具挑戰性。

說說這次演出的內容吧!「南臺風雲朱一貴」這齣戲,過去有不少人寫過這個題材,也有很多布袋戲團演過,為什麼我還選擇這個題材呢?因為,我覺得每個歷史事件背後都有可以學習的地方,很多事都存在因果關係。在這個歷史事件中,我特別加入了一些民間傳說;鴨子報恩、黑狗報怨,以致後來的早發神箭及投死路,並用說書人和皮影戲來增加趣味性及加快戲的節奏。其中有幾場是用一鏡到底的變景方式處理,為的是引導觀眾用比較輕鬆的心情,看待這個悲壯的歷史事件,增加戲劇張力,希望帶給觀眾不同的傳統掌中藝術視野。

《道乾夢空萬年殤》導演開講

20140610_171457

文、圖/傅建益

*這是戲,這不是歷史

傳統戲曲表演特質中有著向歷史資借養分的具體行為和明顯痕跡,也在舊時民智未開和表演藝術的生動贏造下被視為史實,許多表演藝術工作者也率多順其自然和自以為是的用傳播歷史之角度面對自我工作而沾沾自喜。事實上表演藝術的主要本質是「娛樂」,娛樂神祇、娛樂宮室、娛樂文士、更娛樂一般庶民百姓,所以表演資借的歷史情事多非真實也多有因應娛樂所需而添油加醋之作為,在今日知識爆炸的時代如果還有視戲曲表演為歷史真相者若非中毒太深便是愚蠢至極。個人在此劇編撰過程裡孜孜於心的是如何透過環環相扣的情節安排、有血有肉的人物刻畫和多元面向的思考模式來傳達一個故事,而且希望是充滿娛樂效果和發散作用的故事的故事;因此所資借以用的並非史實記錄而是鄉野傳奇、茶餘軼事,這原就充滿極大不確定性和創作可能性的故事素材,更在我大膽假設和非制式觀點下啟動翻案創作機制。所以我要再度強調的是,這絕非歷史,要探索挖掘歷史情狀的請往圖書館;這是戲,一齣希望感動於你、娛樂於你的戲,想要一窺究竟的請靠近,並請拍拍手鼓勵我們的嘗試勇氣。

*這是工程,這要團體勠力

台灣布袋戲的發展,無論何種形式都不可避免的走向明星化個人成就的表演胡同裡。這強調主演個人特色的表演模式往好的一面是焦點集中、藝術體精進明確,開創出獨樹一格的台灣布袋戲風格特色;然而若從另向角度探討,便會發現表演整體性欠缺、創造力單調的遺憾。因此個人在整個導演過程裡,雖然仍舊尊重主演的表演主體性,但卻更加強調每個工作團員的具體貢獻度和每個工作環節的明確責任性,實際而言,就是將以往主演自思自想、自我決定而團員消極配合的藝術工作模式,轉化為現代劇場清楚分工、各有所司且集體創作、積極以對的藝術創造工程。我們顛覆一般外台劇團的工作習慣而由導演綜理諸事、專設舞台監督、細畫分鏡圖表、特調舞台燈光、不斷排練默契累積、容有發想都可提出。個人的風采降至最少而團隊力度提至最強,只因為這是綜合性工程,各個表演因子都很重要,都要有所作為,這非個別能夠成天立地,這要團體緊密合作,戮力以赴方有成功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