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時期好不容易累積起來的表演自信,卻在畢業後進入業界的處女作《菜刀柴刀剃頭刀》中一夕瓦解。張健導演的一席話「我是導演,我不是老師;我來導戲,我不是來教戲」,讓禹安頓悟學生時期的表演──不過是一種「模仿」而已──把老師教的「照樣」演出來,這與成為一個好演員,還有非常遙遠的一段距離。帶著「這個作品演好,是幫自己開路,沒有演好,會影響後路」的巨大壓力,禹安咬牙完成了演出,這齣戲也成為禹安演藝生涯中的重要轉捩點。
禹安畢業後的首部作品《菜刀柴刀剃頭刀》,飾演王清文。
現實生活中,還有另外一重關卡考驗著禹安。剛畢業時,單純接戲無法維繫禹安的生活,為了兼顧生活與志業,禹安選擇了可以彈性排班的書店工作,如此雖可顧及排練、演出,但收入相當微薄。生活的現實讓禹安第一次認真地考慮是否放棄歌仔戲。值此時刻,禹安因參與劇團演出,偶然間結識了該演出的贊助者劉小姐。向來支持傳統戲曲的劉小姐竭力勸阻禹安放棄歌仔戲,並為她安排了一個薪資合理、時間彈性的工作,傾力疏通了禹安的歌仔戲之路。如今已回母校教書、可以兼顧生活和表演的禹安,回想起當初劉小姐給予的溫暖,還是相當感念。
禹安(左)與小咪老師,2000唐美雲歌仔戲團《龍鳳情緣》。
禹安(左)與呂雪鳳老師,2006河洛《良弓吟》
禹安(右)與王金櫻老師,2008河洛《風起雲湧鄭成功》。
學戲的一路上,除了啟蒙的唐美雲老師,王金櫻老師細緻的唱唸、許亞芬老師百變的唱腔、呂雪鳳老師作表間展現的器度、小咪老師對表演的專注、執著與藝德(敬業精神),都直接或間接豐厚了禹安的表演,也形塑了她目前教學的理念。媽媽是禹安的頭號粉絲,禹安學戲以來的大大小小演出從無缺席,是禹安的最大支拄。
禹安與她的頭號粉絲──媽媽
因為一路走來領受了許多的幫助,如今,堅走歌仔戲之路對於禹安來說,已經不光為了興趣,更是一種責任。目前的禹安生活非常充實,教書、表演之餘,還準備攻讀研究所,研究歌仔戲的種子養成。禹安認為,歌仔戲何其珍貴,只談保存太消極,應該更積極地推而廣之。也是出於這樣的思考,禹安大方接受《超級星光大道》、《百萬大歌星》、《志永智勇電力學校》等綜藝節目的邀約,要讓大眾看見傳統戲曲的唱腔訓練有多麼犀利。
禹安對歌仔戲的另類推廣:在《超級星光大道》藝文團體合作賽中,協助參賽選手方宥心將《夜深沉》改編成頗具歌仔戲風味的台語版。
觀看影音
作為戲曲學校的老師與新生代演員,禹安希望自己能夠發揮在這個位置上的最大效用,一方面承傳前輩老師們的豐厚表演經驗,一方面也鏈結學生與業界,開展學生們的(同時也是歌仔戲的)出路。不斷接受挑戰、嘗試過許多角色的禹安說:「演自己最難,因為沒有腳本」。期待年輕、優質並且積極努力的禹安,能夠源源為歌仔戲載入活力,將台上台下的角色繼續搬演得聲聲色色。
◎熱情的禹安為好戲開鑼的戲迷朋友們提供了許多學戲、表演歷程的精采照片,本文因篇幅有限無法全數刊出,故新增相簿一本,請大家移駕觀賞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