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絲推薦]陳禹安,及她與歌仔戲的一連串偶然(下篇)

學生時期好不容易累積起來的表演自信,卻在畢業後進入業界的處女作《菜刀柴刀剃頭刀》中一夕瓦解。張健導演的一席話「我是導演,我不是老師;我來導戲,我不是來教戲」,讓禹安頓悟學生時期的表演──不過是一種「模仿」而已──把老師教的「照樣」演出來,這與成為一個好演員,還有非常遙遠的一段距離。帶著「這個作品演好,是幫自己開路,沒有演好,會影響後路」的巨大壓力,禹安咬牙完成了演出,這齣戲也成為禹安演藝生涯中的重要轉捩點。


禹安畢業後的首部作品《菜刀柴刀剃頭刀》,飾演王清文。


現實生活中,還有另外一重關卡考驗著禹安。剛畢業時,單純接戲無法維繫禹安的生活,為了兼顧生活與志業,禹安選擇了可以彈性排班的書店工作,如此雖可顧及排練、演出,但收入相當微薄。生活的現實讓禹安第一次認真地考慮是否放棄歌仔戲。值此時刻,禹安因參與劇團演出,偶然間結識了該演出的贊助者劉小姐。向來支持傳統戲曲的劉小姐竭力勸阻禹安放棄歌仔戲,並為她安排了一個薪資合理、時間彈性的工作,傾力疏通了禹安的歌仔戲之路。如今已回母校教書、可以兼顧生活和表演的禹安,回想起當初劉小姐給予的溫暖,還是相當感念。


禹安(左)與小咪老師,2000唐美雲歌仔戲團《龍鳳情緣》。


禹安(左)與呂雪鳳老師,
2006河洛《良弓吟》


禹安(右)與王金櫻老師,2008河洛《風起雲湧鄭成功》。

學戲的一路上,除了啟蒙的唐美雲老師,王金櫻老師細緻的唱唸、許亞芬老師百變的唱腔、呂雪鳳老師作表間展現的器度、小咪老師對表演的專注、執著與藝德(敬業精神),都直接或間接豐厚了禹安的表演,也形塑了她目前教學的理念。媽媽是禹安的頭號粉絲,禹安學戲以來的大大小小演出從無缺席,是禹安的最大支拄。


禹安與她的頭號粉絲──媽媽

因為一路走來領受了許多的幫助,如今,堅走歌仔戲之路對於禹安來說,已經不光為了興趣,更是一種責任。目前的禹安生活非常充實,教書、表演之餘,還準備攻讀研究所,研究歌仔戲的種子養成。禹安認為,歌仔戲何其珍貴,只談保存太消極,應該更積極地推而廣之。也是出於這樣的思考,禹安大方接受《超級星光大道》、《百萬大歌星》、《志永智勇電力學校》等綜藝節目的邀約,要讓大眾看見傳統戲曲的唱腔訓練有多麼犀利。


禹安對歌仔戲的另類推廣:在《超級星光大道》藝文團體合作賽中,協助參賽選手
方宥心將《夜深沉》改編成頗具歌仔戲風味的台語版。

觀看影音

作為戲曲學校的老師與新生代演員,禹安希望自己能夠發揮在這個位置上的最大效用,一方面承傳前輩老師們的豐厚表演經驗,一方面也鏈結學生與業界,開展學生們的(同時也是歌仔戲的)出路。不斷接受挑戰、嘗試過許多角色的禹安說:「演自己最難,因為沒有腳本」。期待年輕、優質並且積極努力的禹安,能夠源源為歌仔戲載入活力,將台上台下的角色繼續搬演得聲聲色色。

◎熱情的禹安為好戲開鑼的戲迷朋友們提供了許多學戲、表演歷程的精采照片,本文因篇幅有限無法全數刊出,故新增相簿一本,請大家移駕觀賞囉。

[粉絲推薦]陳禹安,及她與歌仔戲的一連串偶然(上篇)

你注意過報紙上的小廣告嗎?四角方方,豆腐丁大小,要不委委屈屈縮在角落,要不就群聚成團彼此淹沒。很難想像,就是這樣一則你我興許都看不上眼的小廣告,為台灣歌仔戲界招來了一位值得期待的年輕新秀──陳禹安。


禹安於廖瓊枝老師封箱作之二《牡丹風華》中與歌仔戲界的優秀演員們同台飆演。

當年,禹安剛剛小學畢業,某天媽媽讀報時,偶然發現角落裡刊登了一則國立復興劇藝實驗學校(現國立臺灣戲曲學院)的招生廣告,那是甫成立的歌仔戲科的首度招生。禹安的媽媽是髮型設計師,切身感覺到擁有一技之長的重要,加上禹安的姐姐當時已上了一年國中,課業壓力頗重,不甚快樂,媽媽索性幫姐妹倆一起報名了入學考試,兩人不負所望雙雙錄取。


禹安(右)演出
《什細記》,與姊姊雅妮合影。

姐妹倆學戲,爸爸也深表支持──由於一個極為可愛的理由:當星爸。禹安的爸爸年輕時學的是廣電,長相俊俏歌藝又好,無奈家中反對,無法涉足演藝圈一圓所夢。禹安笑稱,一直為此深感遺憾的爸爸,誤以為念戲曲學校與當明星大有干係,於是樂見兩姐妹就讀。不料,此「演藝圈」非彼「演藝圈」,就在這樣可愛的誤會之中,禹安漸步展開了她另類的演藝人生。


禹安與爸爸

由於身高、扮相等各方面條件,禹安一入學就被分配到小生組,指導老師是當時已經頗富盛名的唐美雲(當年才剛成立的歌仔戲科氣勢很足,所有師資都是業界一時之選,唐美雲老師帶領小生組,小旦組則延聘台灣第一苦旦廖瓊枝老師)。入學以前不甚熟悉傳統戲曲、只跟著奶奶看過電視歌仔戲的禹安,在唐美雲老師教唱第一首歌的時候,就深深被老師的風采所吸引,後來見了老師的舞台演出,更是驚豔不已。偶像一般魅力難擋的老師,成為禹安學戲的動力,加上從小就喜歡哼哼唱唱,頗重唱功訓練的歌仔戲,助燃了禹安的學習熱情。


禹安(左)與啟蒙恩師唐美雲

國一升國二的暑假,禹安和老師同學們犧牲假期鎮日排練,並密集地到碧湖公園慢跑儲備體力,為的是即將在國家戲劇院登場的師生聯演《什細記》。劇中的李連生一角,讓初登大舞台的禹安壓力十足,在蔣建元導演嚴格的要求底下,禹安還曾躲進圖書館噙著眼淚背台詞。直到十多年後的今天,禹安唸起當時費盡氣力才牢記不忘的台詞,還是順溜得很(此非誑語,訪問當時記者確有親耳聽聞)。

身為復興劇校歌仔戲科第一屆的學生,禹安在校時即有很多的演出機會,在她的想法中,每一次的登台經驗都很特別、都是磨練,因此皆應好好把握。隨著演出經驗的積累,禹安漸漸地確知自己喜歡、合適這個領域,也在其中找到了自信。

[粉絲推薦]一筋斗翻出戲劇新人生──古翊汎


(茶廣告中的大古,網路截圖)

西門町鼎沸的鬧區裡人人「火大」,街道邊的籃球機中,突然冒出個身穿紅色大靠的薛平貴,高聲唱頌「身騎白馬」,賣力扭腰擺臀要大家清涼一下…。前陣子在電視上密集放送的這支茶廣告,當中表現亮眼、令人發噱的誇張版薛平貴(註1),就是傳統戲曲界人稱「大古」的古翊汎。

註1:除了當街熱舞非常犀利之外,薛平貴唱「身騎白馬」應是戰後返鄉之際(唱詞裡明白寫道「改換素衣回中原」),照理說不該還穿著戰服「大靠」。此外,薛平貴的妝容一般也沒有如此「豔麗」。這些都是為求廣告效果所做的改變,故稱誇張版薛平貴。

小學四年級,在保母家初聞劇校種種的大古,主動向父母提出想要報考劇校的願望(保母的媳婦劉麗珠是現任台灣戲曲學校客家戲學系的系主任,當年在大古小小腦袋中的劇校想像,大抵得自於她)。小五,大古便一個人迢迢從高雄北上就讀台灣戲曲學校京劇科,一切都只是為了要──翻筋斗。

如願進入劇校的大古,這才發現誤會可大了。小時候好動、不喜讀書的大古,原以為進了劇校便可鎮日專心練功,心無旁鶩地追求他的翻筋斗化境。不料,劇校其時已強調學術並重,任何人皆得好好唸書,無所遁逃。大古原也以為,北上求學可以脫離父親嚴厲的管教,萬沒料到劇校的訓練歷來以嚴格著稱,練功更是經常弄得自己傷痕累累。

進入京劇科的大古,初學文淨(大花臉,以唱腔為主),後轉武淨(武打為主)。學藝過程當中,看著許多學長姐、老師們陸續離開傳統戲曲的領域,大古也曾興起「出走」之意──他想飛,真正的飛。

由於國二、三起經常出國表演,大古時常有機會出入機場。在機場裡,看見往來的機師們穿著英挺、拉著登機箱的帥氣模樣,每每讓大古心生嚮往,也真的起而行地去投考了空軍專校,無奈第一關視力檢查就慘遭滑鐵盧;其後,大古也曾考慮赴美就讀民航機學校,但因學費太貴而作罷。出走不成,大古於是收心回到傳統戲曲的路上,咬牙堅持了下去。

高三畢業,表現優異的大古順利考進了復興劇團。本來應當意氣風發,卻是大古面臨表演瓶頸的時期。大古回憶當時:「突然發現自己過去從來不是個真正的演員……雖然在校的時候很受老師們的看重,但後來發現也許只是學習能力比較強而已。可以做到老師的要求,並不等於知道如何演戲。」隔年,母校成立專科部,深感自己不足的大古決定回校進修,事師李寶春,這是大古掙脫「練死功」泥淖的關鍵時期。

劉光桐、劉文亮及劉南芳,是影響大古至深的「三劉」。光桐導演向來不吝為大古創造合適的演出機會;南芳老師大膽啟用不揞台語的大古參與歌仔戲演出;阿亮老師特地為不熟悉歌仔戲曲調的大古新編歌曲(被大家戲稱為「大古1調」、「大古2調」……)。


大古於台灣歌仔戲班《亂世長江情》飾演博洛

2002年,大古在台灣歌仔戲班的《長生殿》中參與演出,展開歌仔戲的初體驗。一句「將軍你快走」讓不懂台語的大古背了老半天,一記「疆屍倒」令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其後,大古在《亂世長江情》裡飾演博洛王爺一角,角色更為立體,挑戰也更劇了。大古與歌仔戲之間的關係就此「一發不可收拾」,陸續與許亞芬、唐美雲、明珠、河洛等專業劇團合作,漸被歌仔戲觀眾所熟悉。


大古於台灣歌仔戲班《路得記》飾演路安

跨足歌仔戲界,大古最大的感受是:歌仔戲劇團像個家。參與歌仔戲演出的這些年,大古遇到了諸多在精神上、物質上、表演上皆無私給予的前輩(譬如在台灣歌仔戲班中一起合作過的秀琴、翠娥、玉琴、秋冠、蘭花、素雲等幾位阿姨,河洛的小咪、呂雪鳳、石惠君等幾位老師),由於他們,大古得到了很好的照顧,也從中累積了表演的自信。


大古於明珠女子歌劇團《繡劍柔情》飾演劉志鴻


大古於河洛《山寨情仇》飾演武王

近來,我們較少在舞臺上看見大古俐落的武打身影,因為目前就讀於文化大學戲劇所的他,正專心投入碩士論文的寫作。大古的研究關於日治時期京戲與歌仔戲,在劉南芳老師的督促、蔣建元老師的思想點撥下,希望大古可以早日完成學業,復出表演舞台囉。

[粉絲推薦]明華園薪盡火傳──第三代熠熠新星陳昕宇

 

文/特派記者wei、圖/不具名善心人士提供

身為明華園第三代,陳昕宇和大多數明華園的孩子一樣,自幼稚園起就開始跟隨父母四處跑龍套。小學一年級,當其他同齡孩子還在牙牙學著ㄅㄆㄇㄈ的時候,昕宇已經登上台北社教館的大舞台,與伯母孫翠鳳同台演出《真命天子》中的小花旦。

小昕宇演出小花旦,最開心的莫過於媽媽潘金蓮。潘金蓮是知名的青衣、旦角,看到女兒能夠承其衣缽,自然是非常歡喜。不過,自小好動的昕宇可不怎麼喜歡演小旦,總覺得演來綁手綁腳,端莊不了。在家族適性發展的培育之下,昕宇於是逐漸地走上了小生之路。15歲,昕宇便挑起了大樑,在台灣兒童傳統戲劇節演出《蓬萊大仙》的主角李玄。

早在昕宇小學二年級,眼光獨到的公視《天涯赤子心》紀錄片團隊就發掘了這位可愛的明華園小花旦,為她拍攝了一集專題(當時用的是舊名陳靖怡)。十年後,昕宇17歲,公視再拍《十年赤子情》,記錄了昕宇從小花旦到當家小生的十年成長歲月,值得戲迷搜羅細品。

文武皆長的昕宇曾經是明華園玄字團的當家小生,目前則奔走於不同的劇團,希望自己可以累積更多元的演出經驗,也非常樂意挑戰丑角、反派等不同於以往的角色。近年因為演出的角色較為豐富多樣,昕宇的戲迷也變多了,大家最愛的是昕宇俊俏的小生扮相,同時也很期待昕宇有更多不一樣的舞台風貌。

大堂姐陳昭香(明華園天字團當家小生)是昕宇最喜歡的歌仔戲演員。昕宇笑稱自己是天團的小戲迷,不演戲的時候,總是追著天團到處跑。陳昭香多元的表演風格,給了昕宇很多的啟發,因為是自己熟識的堂姐,問起問題來也相當方便,隨時可以得到很好的指導。除了追逐天團,昕宇也熱衷於看不同的戲劇演出,譬如寶塚等,對於昕宇而言,看戲也是做功課,廣泛地吸納各種演出風格,可以厚植自己的表演實力。


對昕宇來說,學戲是一門永無止境的功課,學戲不只是學戲,還得要學唱、學功。昕宇向來很用功,即使是演過許多遍的舊戲碼,也還是經常拿出來反覆練習。明華園的訓練以嚴格著稱,讓小時候的昕宇覺得學戲、練功好辛苦,經常回家跟媽媽吵著不要繼續。母親潘金蓮總是鼓勵她:「學久了就是自己的」,讓她一路堅持走到了現在。如今回看以往,昕宇覺得一切很值得。

明華園後生努力扛起傳世老招牌,在昕宇的身上我們欣然得見明華園新生代嚴謹的自我要求和期許。年輕的昕宇資質聰穎並且勤奮用功,是相當值得期待的熠熠新星,還請諸位戲迷持續關注、不吝鼓勵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