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美芳(復興高級中學戲劇科教師)

一心戲劇團是個典型的家族劇團,在團長父親的帶領下,不僅培養出具有偶像魅力的主力演員,還擁有各領域的人才,不論企劃、創作都能不假外人,是劇團成功最堅實的基礎。連續三屆入選國藝會「歌仔戲製作及發表專案」的實力,也可看出劇團能不斷累積經驗尋求突破。第五屆專案演出才剛落幕,本文只針對台北場的演出,從前台服務與執行製作兩個面向提出觀察與思考。
用心的前台服務管理,營塑合宜的看戲氛圍
一場成功的演出必須包含很多要件,前台服務常是觀眾「奇蒙子」好不好的關鍵。如果興致高昂地來看戲,卻被不必要搶座糾紛掃了興,豈不遺憾!劇團記取了歷史教訓,有了完全不一樣的作法。從演出場地的選擇開始便跳脫了過去總在台北市演出的迷思,找到板橋的深丘福德宮。既符合活動「廟口瘋好戲」的訴求,演出地點離火車站、捷運站也不遠(至少是我這種歐巴桑腳力可及之處),封街之後腹地變得極大,看演出一位難求的窘境不再。加上劇團清楚規劃了索票方式與座次安排,讓辛苦排隊的觀眾享有最前排的A區席位。付出的勞逸與位置優劣成正比,除了首演場稍微有些小狀況,常見的爭吵、謾罵、衝突……全不見了,對觀眾與演出的團隊都是雙贏的結果。
製作團隊勇於挑戰嘗試,從實務中學習精進
本次演出的劇目為《英雄淚》,個人懷疑名稱來自京劇,因為《野豬林》又叫做《英雄血淚圖》。單看劇名其實有些含糊,不能明確判定指涉的對象為何,如果能加上副標題點明主要人物林沖,焦點可能會更清楚。再者,既以「英雄」為名,在這齣戲除了知道林沖是八十萬禁軍總教頭外,實在看不出其何以夠得上是個「英雄」!只見其在外在惡勢力節節侵逼下,一味容忍,直到家破人亡退無可退才在無奈下投身梁山。


在已有京崑、梆子等敷演林沖的經典名作前提下,要讓歌仔戲挑戰這個題材且不落窠臼,得有相當的膽識;擅演武戲的一心,的確有撐得起的能力。但落實到量身打造劇本時,劇團擁有「雙小生」優勢卻成為不可承受之重。為了讓詩珮、詩詠姐妹有等量的表現,便有了雙扮林沖的設計;本是巧思一樁,倘若因此亂了套壞了全劇結構可就太得不償失了!觀劇時筆者不斷思索安排兩位林沖的必要性何在,該以何來界定區隔兩人?如果將其定義為落難前與落難後,該如何解釋「夢迴人」的出現?如果理解為真實的林沖與內在的林沖在現實困境與自我理念中掙扎,內在的林沖如何真能賣刀?個人比較傾向後者的詮釋,讓劇中人物不只是扁平的存在,更可藉由自我對話省思生命的無奈抑鬱;不但避免毫無理由讓兩位姐妹分飾一角的尷尬,也能讓劇中人物更顯立體鮮明。不管哪一種選擇,編劇必須找到自己的觀點做合理的修改。
全劇依事件只粗分為四場,每一場中又有若干不同時空的小場,比較接近小說而非戲劇的結構安排。首尾呼應的設計可見照應周求的用心,為了豐富劇中人物編劇確實也花了些心思。比如以李小二烘襯林沖的大器,但這樣大器的林沖卻只耽陷在兒女情長之中,毫不理性的大鬧陸府反而把自己格局做小了,更不稱「英雄」名號。而貞娘被帶入陸府險些受辱時,魯智深竟能神奇地上場救援,似乎也缺乏必要的伏筆。

外台演出不論是不是文化場,不管會不會打字幕,觀眾能純由聽覺了解劇中人物的唱唸是外台歌仔戲的基本條件。編劇學養豐厚創作時難免逞才,可惜太拗口的曲辭只會增加理解上的困難,也不適合安排在外台戲的文本中。如夢迴人唱:
琴瑟無端 撩弦音,鏡花水月 幻亦人
須彌尋夢 不相識,飄渺如我 你非真
林沖見到寶刀時唱:
鋒芒凜冽 刀光含,青鱗刺繡 血不沾
對抗七星 誰勝出,絕燁風華 一瞬間
前者幾乎句句用典,後者不論是「青鱗刺繡」或是「絕燁風華」都不是容易解讀的辭彙。
導演實務經驗深厚,傳統與現代手法並治。武戲自是劇團長項,也運用了爆破、吊鋼絲等手法,讓場面毫不乾澀;即使是淒寂的滄桑,也有炫彩的燈光烘托。但因劇本遊走於虛實之間,舞台空間感處理恐怕得更為明確;本以為是以電腦燈來分別真幻,其實卻又不然,頗覺困惑。而樊樓酒宴與林府的分割舞台運用也不夠清楚,觀眾會猛然以為貞娘真的帶了繡篋上了樊樓。

音樂設計大膽激進,鎔諸腔於一爐。傳統曲調七字都馬等確實用得不多,除了很多量身打照的新編曲,保留了胡撇仔戲使用流行歌曲的傳統〈今天不回家〉,更加上了其他劇種的【黃梅調】、【緊中慢】、【高撥子】等,讓音樂色彩豐富多元。但是過猶不及,運用這些音樂素材能否為演出加分,還是讓演員在嘗試之中徒然顯露自身的不足,恐怕都需要設計者再多加思考。
《英雄淚》的呈現有一心一貫的舞台張力,小生上台風采已足以迷倒台下眾多粉絲,丑行腳色的設計與台下的互動也都有一定的效果,站在推動廟口歌仔好戲的角度當然樂見用心的團體出線。但載舟者亦能覆舟,分際尺度拿捏不可不慎。找到明星魅力、劇場效果與情節邏輯、曲辭唱唸設計上的最佳平衡點,該是劇團日後創作上最須掌握的挑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