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美英(台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講師)
坐在高雄市三鳳宮前看了開演旗隊,雖說是「臨演」性質的志工們大多臉部表情僵硬,但全神投入的專注、整齊,仍有氣勢恢弘的效果。
接下來,正戲上場,高環、秦非兩位大齊將軍易裝潛入敵營契丹刺探軍情,形跡敗露,遭到追殺,而後,正派的男主角掩護受傷的同袍遁逃,使得自己受傷、墜入山谷,也才有機會遇到醫術高明、剛剛被自己殺死未婚夫的契丹公主,彼此朝夕相處、愛意滋生……然後,為了國族安全大局,男女情感一再面臨考驗、犧牲,造成了高環以勝利英雄之姿,登門為父王迎娶和親的契丹公主之際,大嘆「我的情人是新娘」(也將是新「娘」)的困境。
從戲名看來,推算劇情應是以男女情感為主,然而,劇中多場武打場面,都頗可觀,諸如:第一場高環、秦非的亮相,彎身前進,合作無間,觀來身手矯健,氣勢沉穩,同時漸漸顯露角色性格區隔,除了烘托主要角色的鮮麗、抖擻,武功身段也好看;第四場的柔然犯境,鼓聲鼕鼕,運用 三兩 演員以跳接式的畫面表達了民不聊生,催化了柔然王的登場,氣勢十足;其後高環與柔然王的對仗,善用快慢節奏的變化,加強了舞台效果,獲得了滿場熱烈掌聲;美中不足的是有些地方,譬如第六場殺場前鋒高鐵與敵軍對打一段等處,隱然感覺過招節奏稍為遲疑,似乎全員熟練度不足、或是過於保守在安全感之內。
既然要談情說愛,貴在自然動人,否則假使角色的情意未能盡全,如何能夠平服觀眾的心意,如此一來,正如劇中高環唱出的「意難盡,心難平」。例如:高環與契丹公主的初期相處,對話之間略嫌生硬,角色之情緒狀態過於曖昧不明,特別是公主的眼神、情態疏離、她與貼身侍女的關係也顯怪異,感覺不出侍女的俏皮個性或主僕二人的情深貼心,直到高環為了圓謊而「裝可愛」的模仿小羊咩咩叫,兩人的互動才漸入佳境;進一步,「新編-夢境」的兩人對唱優美,目光含情脈脈,同步於台上「自轉」,配合舞台燈光變幻、乾冰茫茫、泡泡紛飛,場景飄飄然的浪漫無比。
但是,無論舞台硬體技術效果如何精采,演員和文本仍是看戲的重點所在。以筆者觀賞該場次而言,可以感受到飾演高環者所投射出的飽和能量,時常震懾全場,但如果少了若干場次因為世事難料所帶來的驚愕、悲愴、道德掙扎、身心俱疲等,恐怕不僅減少了角色的心理層次,也削弱了可表現的最大力道。同樣的,飾演高鐵者,散發丑角的調皮輕鬆,偶讓人眼睛為之一亮,但明顯的缺乏角色內在主軸。
場面調度而言,千里迎送親一段,北風凜凜、雪花漫漫,一行人以規律的慢板踏搖前進,在一次次變換隊形之間,男女主角互相一唱一答、互訴心意,緩緩堆疊情緒,假使能有更充分的排練,場上所有演員能有更濃厚的表演意識,將會是很有美感的一場戲。再者,出兵攻打柔然前夕的朝廷之上,秦氏父子的角色性格鮮明,且走位安排活潑生動,構成相當的戲劇張力。
又如,睽違的男女主角於殿上再次相會,瞬間發現彼此關係丕變一段,張力不小,旋即落幕換場,只得匆匆中斷了台上台下的同步呼吸,實在可惜,而這也是該劇文本結構的基本問題:分場過於零碎,有害整體感。
再其次,當晚看見高鐵於劇中首次服毒,為了回報契丹公主的救命之恩,卻是令人驚喜的假死,立刻聯想起「羅密歐」的類似境遇,十分好奇該手法如何成為後來劇情發展的伏筆?可是,後來這件「秘密武器」似乎並無發揮奇妙效用,結局的部分,採取了「善惡終有報」和「大團圓」的收尾,讓父王自動禪讓,男女主角「情人終成眷屬」,雖是符合傳統的圓滿結局,卻少了幾分峰迴路轉的曲折、與前後情節的呼應,同樣屬於內在邏輯與文本結構的問題,值得再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