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網打盡 行銷零距離】

        好康的又來了!繼上回給大家報上講座訊息,今天您不需打傘冒雨出門,不需拿起電話聯絡詢問,只要動動您的手指頭,點點網頁,就有好康獻給您。對於網路行銷有興趣的網友們,千萬不要錯過以下三篇文章。

        由國藝會在2月3日主辦的【 "藝"網打盡 行銷零距離】行銷平台專案成果座談會,現場共聚集了近百人的表演藝術工作者共襄盛舉。會中除了邀請台北、台中、嘉義以及高雄四地行銷平台專案承辦單位分享行銷經驗外,也特別邀請『屏風表演班』的執行長–林佳鋒先生,以及炒熱網路發表平台的高手—張吉米先生,一起來分享他們的行銷概念。

        當日主題之一【我們都是好朋友】的分享者–­–張吉米先生,因礙於當日會議時間有限,無法將個人的行銷秘技完整的公開呈現,因此特別再將網路社群平台的分享心得,寫成了以下三篇文章與大家分享:
 
 

[影音]采風《西遊記》彩排記者會實況

推薦大家如果4/4-5有空,不妨去國家劇院觀賞采風樂坊創新國樂新型態的東方器樂劇場II《西遊記》。
沒空細讀的人可以跳過以下文字,直接看彩排記者會片段,看看合不合意。

采風《西遊記》是比上回東方器樂劇場I《十面埋伏》還要再往前跨進一步的嘗試。這次我看到他們在挑戰演奏家的極限,也透過像李小平這種有傳統底子,同時還參與過許多不同類型劇場的導演,以及視覺影像功力深厚的李明道Akibo等創作者的加入,讓音樂,特別是傳統音樂,走進國家劇院舞台時,能夠展現出不同於以往的劇場魅力。

據說在《十面埋伏》受到好評後,黃正銘團長在諸多鼓勵的聲音中,也聽進了演奏者肢體表演能夠加以改善的期許意見。因此,黃正銘團長這次製作《西遊記》,便與李小平導演討論,希望透過密集的肢體訓練,讓演奏家在台上更遊刃有餘。

說坦白話,對看慣戲劇舞蹈演出的人,當1/23過年前第一次到華山的果酒禮堂房看《西遊記》初步呈現時,還挺擔心演奏者的肢體,稍微有點生硬不自然,不過整個型態是有趣的、音樂是活潑的。那時想,距離演出兩個半月,也許經過一些時間的練習,會克服這些問題。

3/19在表演三十六房的整排,聽到接近完整的音樂創作、看到演奏家逐漸靈巧的肢體、投入表演的神情,依然不確定的是,排練場與國家劇院大舞台跟觀眾席的距離大不相同,表演者是否能從容駕馭呢?

今天下午的彩排記者會,劇場的質感與氛圍出來了!

雖然因為基洛夫芭蕾舞團演到4/1為止,采風《西遊記》受限於劇院檔期只能連夜裝台,以致記者會的燈光與劇場效果尚未完備,但整個演出已見雛形。彩排記者會後,同事說:「音樂很好聽,《西遊記》還蠻好看的」,我感覺到不論是演奏家、球手、舞台、燈光都有種流動感與詩意,越來越期待明天晚上的首演。

以下分享彩排記者會的片段

萬象  給旅途中的我
我看見花與樹、河與橋、城池與寶塔、屋舍與眾生,熙來攘往,色彩紛呈。
閉上眼睛,萬象在我心中油然而生。背起行囊,我繼續往前走……

記者會第二段「塵心–給心泛紅潮的她」,有上回所介紹球手陳星合的演出,請密切注意采風西遊記部落格




演出地點:國家戲劇院
演出時間:20094/4(六)19:30
     2009/4/5(日)14:30 19:30
售票專線:(02)2502-4960
或洽兩廳院售票系統:(02)3393-9888
優惠:兩廳院之友、采風之友、學生、
   台新游藝卡、團體10張皆打九折。

 

大量團體購票另有折扣。

東方器樂劇場II 西遊記專屬部落格
東方器樂劇場II西遊記電台專訪實況
東方器樂劇場II西遊記30秒廣告詞
東方器樂劇場II西遊記預告片

[影音]魔鬼操兵打造東方器樂劇場 采風跨界詮釋《西遊記》

不知大家還記得前陣子網路爆紅,由國內各大學國樂系美女成軍的「無雙樂團」嗎? 「無雙樂團」企圖以美女樂團的力量,時尚、娛樂、跨領域的演出模式,顛覆一般人對「國樂」的傳統思維。走流行路線的「無雙樂團」透過部落格行銷與媒體報導,成功吸引年輕人的目光,各項邀演不斷;而持續不斷嘗試傳統器樂與現代劇場藝術對話可能性的「采風樂坊」,繼2005年備受矚目的東方器樂劇場I《十面埋伏》後,即將於今年4月推出東方器樂劇場Ⅱ《西遊記》,持續在藝術上耕耘探索,也期盼為「國樂」找出新的可能。


這回「采風樂坊」力邀戲曲導演李小平、燈光設計車克謙、視覺藝術家
李明道跨刀製作《西遊記》,以器樂演奏為主體,跨領域結合肢體、戲劇、燈光、佈景、服裝等劇場元素,大量運用懸吊、視覺及劇場裝置藝術,以全新創作的東方音樂貼近現代觀眾。試圖把器樂的戲劇性、視覺的聯想性與音樂的詩意突顯出來,讓演奏成為全表演的型態。演奏家們在接受連續幾個月魔鬼訓練後,站上國家劇院舞台,將展現「國樂」的另一番風貌。

 


 采風《西遊記》
是一趟心靈的生命歷程,導演李小平以全劇場的景觀觀點打造了一個西遊記的故事,而不是照搬戲曲裡章回故事的表演典範來加以劇場化。編創群先從音樂創作的完整敘事後再加以整合,假想從孫悟空的觀點切入,設定上、下半場主軸為「五指山下的反省」和「重新出發」。作曲家黃正銘提煉出「修行」、「孕育」、「忍耐」、「定靜」、「大鬧」、「出發」、「玩笑」、「萬象」、「塵心」、「歸途」等樂曲主題,以幽默、詼諧、華麗、奇幻的語調,引領觀眾朋友從聽覺感受出發,想像各自心目中的當代《西遊記》。

導演李小平說,舞台上除演奏本身大量使用竹材作為樂器,景觀上也使用竹材增加整合場域的表達。劇場裡沒有悟空,但悟空無處不在,孫悟空在音樂裡、在景觀中、在竹樂器中、在球手的靈動當中,以音樂安撫騷動靈魂,馴服悟空的過程,對立當中卻有非常細膩的傳達。取經行有挫折、灰心與等待,也「充滿了精靈鬼怪的故事,整個是靈動可愛的音樂篇章」。

 
 

3/21下午「采風樂坊」在國家音樂廳側廳舉行記者會,表演了其中幾首曲目,曲目之一是「孕育」又名給聰明的你,主題圍繞孫悟空初生混沌,對萬物充滿好奇及想像,此樂曲大量運用素竹當打擊樂器,劇中表演者或跳或舞,非常適合小朋友接觸國樂的入門樂曲。以下是記者會所演出曲目的片段。

曲目之二「忍耐」又名給被壓抑的你,利用水晶球雜耍特色及琵琶泛音,暗喻人生在世,許多時候都像被禁錮著,如何解脫甚至豁達,將帶給觀眾一個深度思考。而這次演出特別邀請一位很棒的「球手」陳星合參與,陳星合京劇科班出身、台藝大舞蹈系畢業,鑽研雜耍體操特技多年,他的水晶球肢體表演隨著音樂律動,專注細膩,騷動靈魂躍然於手上。

配合創作群對於器樂劇場的新嘗試,平日以氣質取勝的演奏家,從去年底開始接受密集肢體訓練,一個多月前移師表演三十六房進行全劇創作發展與排練。在舞台上他們不僅僅是演奏,還得因劇情或坐或卧、或躺或睡、或變身地痞流氓、或貌似貴妃醉酒。演奏家在部落格寫下排練心得–「導演一聲令下:30個伏地挺身、30個仰臥起坐、20個大跳蟾蜍雙飛燕」、「蹲馬步蹲到差點飆淚,轉圈轉到差點吐出來」、「起床的時候全身每一條肌肉都在痛,有種前晚在暗巷被二十個壯漢圍毆的感覺」。看來采風《西遊記》不僅挑戰作曲家、導演等編創群的能耐,更挑戰演奏家的極限。

﹝本文與記者會圖片影音由好戲開鑼採訪報導 劇照由采風樂坊提供 版權所有 歡迎連結 請勿全文轉載﹞


【東方器樂劇場Ⅱ西遊記】

 

國藝會第二屆表演藝術追求卓越專案入選作品

■演出團隊:采風樂坊
■演出時間:2009年4月4日(六)19:30
               4月5日(日)14:30
               4月5日(日)19:30
■演出地點:國家戲劇院
■製作團隊:
藝術總監.音樂創作 黃正銘            琵琶    林慧寬‧鄭亦鈞
導演        李小平       古箏       林易嫻
副導演.鼓手    徐灝翔       二胡    胥斆庭‧廖珮妤
肢體導演.舞者   李潔欣       中阮    嚴思怡
燈光設計      車克謙       大阮    李柔萱
視覺總監      李明道       木琴‧揚琴 郭珍妤
技術總監      斯建華       木琴      陳彥廷
文案        林建華       笛子    陳竑道.刁鵬
服裝設計      謝介人       特別演出  陳星合
舞台監督      吳維緯
設計助理      黃祿宇
影像導演      游昌樺
影像導演      張智彥
執行製作      戴雅雯

購票請洽兩廳院售票系統或洽采風樂坊(02)2502-4960。


【延伸閱讀】

李小平、黃正銘 采風樂坊—東方器樂劇場《 西遊記》

采風西遊記 預告

2009 采風西遊記 預告第二版

談品牌 談表演藝術 施振榮大師開講

去年歲末,在歡唱敘暖冬至夜的隔天下午,敏隆講堂又聚集了一群藝術行政工作者,一同切磋行銷方面的經驗。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由前兩廳院行銷部經理、現任雲門舞集行銷經理劉家渝,以深入的剖析,提供她個人多年來累積的行銷觀察—「面對困境時的行銷思考」。

家渝特別提到,2009年將遇到史無前例的經濟衰退期,因此她提出幾個方向,建議所有的團隊在擬定行銷策略之前,審慎的重新評估市場環境,隨時掌握經濟脈動,例如尋求贊助企業時,對象不一定與前幾年相同,是否以在不景氣中仍能逆勢成長的企業提供贊助的機會較高;又如在經濟低迷的環境下,哪些感動才能引起觀眾共鳴,在節目規劃與文宣基調上是否須調整為以滿足觀眾的心理需求為主,才能說服觀眾進場等等。這些看似小小的動作,卻足以影響整個行銷效益。 

而家渝也與大家分享前一週宏碁創辦人施振榮先生的一場演講重點演講,施先生提出三項他對於當前藝文團體挑戰的精闢見解:如何推出有市場性的創意?如何解決表演藝術複製少,成本高的基本問題?如何有效解決財務壓力?給予她不少啟發。

錯過了這場演講覺得很可惜,很幸運的昨天在陽光教室-2008 My Green Room部落格發現這場施先生演講的紀實,經過主辦單位表演藝術聯盟慨允於好戲開鑼全文轉載,得以與歌仔戲劇團以及同好們分享。 

在這裡也介紹一下表演藝術聯盟主辦的My Green Room 行政人員讀書會,這項計畫自2006年啟動至今已有三年。2008年由3月至11月,以三個月為一季,共三季,每季三次課程。希望透過閱讀,建立行政人員自我充實的習慣,從中培養信心,藝術行政工作的熱情得以延續,讓藝術家創作出更好的作品。今年的My Green Room 行政人員讀書會也將延續辦理,歡迎各劇團藝術行政有機會一起加入充電的行列。詳情請留意陽光教室-2008 My Green Room部落格。

 



 


談品牌 談表演藝術

施振榮大師開講,聽眾受惠良多

(本文原刊載於 http://www.wretch.cc/blog/mgrpaap/22045976 ) 

「品牌形象是別人對品牌的認知,不是自己的認知。」宏碁電腦公司創辦人施振榮說,公司和組織都一樣,存在於社會,就必須對社會有所貢獻。雖然獲利多少,並不能界定藝術團體的價值,但做為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組織,永續經營也是對社會的承諾和使命。

宏碁創辦人施振榮退休後,期許做一個「有用的人」,積極推廣「品牌」概念,希望過去累積三十年的宏碁經驗,可以幫助更多企業、幫台灣建立國際形像。應表演藝術聯盟邀請,施振榮於十二月十六日晚間在誠品書店信義店演講,針對表演藝術界的品牌化困境,提出他的看法與建議。兩個小時的活動,施振榮經營企業的深厚經驗和科技人的直爽明快,讓現場爆滿的聽眾印象深刻。

在這場「品牌:創意與智慧的累積」演講中,他開宗明義,強調「知識經濟就是品牌經濟」。他觀察到,現代經濟活動之中,知識價值的含量愈來愈高;而「品牌」是知識含量最高的經濟項目。

「因為,只要有品牌,就有經濟價值。」他說,品牌可以做為企業識別,可以成為企業獲利的智慧財產;更重要是,品牌可以是一種企業管理和發展的策略和手段。

近年施振榮不斷倡導「品牌台灣」。他說,台灣的特色是「多元品牌、百花齊放」;這些品牌除了科技產品,也包括文化藝術品牌,例如雲門舞集。台灣的品牌成功走向世界,透過這些品牌的成就,在世界上為「台灣」建立良好的品牌。「台灣」這個品牌又將發揮正向循環,為其他台灣品牌加值。就像雙B汽車讓世人認識了德國的工藝水準,這樣的理解又讓其他德國產品,更容易受到國際市場肯定。所以,他說:「品牌是台灣的新藍海!」

哪些產品或領域,最有潛力成為代表台灣的品牌?施振榮舉出四個領域,分別是「台灣的數位科技產品」、「台灣的美食和花、果」、「休閒生活用品」例如單車,還有「文化關懷」例如雲門舞集、慈濟等藝術或工藝慈善團體。像英特爾(Intel)公司,使用它產品的電腦,都會貼上「Intel Iside」;施振榮期許,有一天台灣的產品可以打出「Taiwan Inside」,從台灣的形像獲得加值。

宏碁在1992年進行公司再造,當時體驗到台灣製造的成本太高,施振榮提出「微笑曲線」理論與內部溝通,將獲利低的生產製造外移,專心做研發和品牌行銷。而表演藝術的難題也在這裡,表演藝術的製作和演出成本太高,又不能像科技產品將製造外移,因此,表演藝術必須創造更大的價值,才能永續經營

科技需要創新,表演藝術也要;創新就是「創意經過有效執行而創造客戶價值」。創意是創新之母、創新是品牌的靈魂,但市場是創新的龍頭,施振榮說,愈大的市場愈能支持創新的發展。他說,表演藝術是重要的文化、是社會創意和經濟發展重要元素,即使不能賺錢,還是必須支持,「但是,如果表演藝術能賺到更多錢,支持更多更好的作品、甚至可以永續經營,不是更好嗎?」

施振榮觀察,台灣的表演藝術市場確實存在,例如最近《寶島一村》、《六義幫》、《人間條件》都賣座很好,他建議表演藝術界提供市場樂於接受的創意,當然也要面對成本太高和財務壓力挑戰,利用市場力量發展,而不是微薄的政府補助。

至於文化界經常談論的「藝術」或「流行」、「大眾」或「小眾」,施振榮認為,這些都不是最根本的問題。站在企業的角度思考,應該問自己對於「群眾」有什麼好處?不論大眾或是小眾。對藝文的創作而言,創意和成本總是在拉鋸,施振榮說,不必要將經營成本視為創意的限制,有時候,在限制中反而可以激發更大的創意。但他也提醒,創作一定要想清楚對象,目標市場在哪裡?不清楚對象的創新創作,對經營而言,是很危險的事。企業推出創新產品都必須先了解「市場區隔」,對表演藝術,他相信很多時候也一樣。

品牌必須不斷累積,而且不只是靠著作品,而是利用每一次和大眾溝通的機會、留給大家的印象。施振榮提出一個計算「品牌價值」的公式:「品牌價值=定位x知名度」。他說,知名度往往就是銷售量或是顧客數,定位是口碑或品質;如果定位不好,知名度愈大愈糟。如果知名度不夠,再好的定位,得到的品牌價值還是有限。經營品牌要慢慢從小做起,世界上沒有一個大品牌,一誕生就是這麼大;持續不斷做出好作品,由小累積到大,才是穩紮穩打的方法。

表演藝術聯盟曾經調查,2005年從266個團得到的數據顯示,全年營收17億餘元、但支出21億,虧損達到4億。即使處在虧本狀況,表演藝術工作者還是願意為了觀眾的滿意,繼續自掏包的奉獻。看在施振榮眼裡,他說,從經濟學來說,這種現象代表「供過於求」。表演藝術是不是也適用這樣的經濟學邏輯呢?施振榮說,他沒有答案,如果表演藝術團隊減少一些作品、每個作品都做得更好一些,團隊的營收是不是有可能更好?可以一起思考這個問題。

「品牌就是一種文化!」施振榮說,建立企業品牌,要從企業文化的塑造開始做起,現在倡導品牌,從文化的調整做起,期待三十年以後可以開花結果。品牌台灣也是如此,台灣豐厚的文化,正好是「品牌台灣」的素材。他語重心長說:「文化含量是品牌的競爭力所在!」以台灣的文化和品牌來「品牌台灣」,再以「台灣」這個公共品牌,推動更多台灣的品牌走向世界,各種產業品牌攜手共進,一定能夠創造台灣最大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