鑼鼓震天慶保生

文/湍木 
農曆三月是媽祖生,也是保生大帝的聖誕之日。﹝也是劇團戲路最滿的一月了﹞
 
「保生文化季」是大龍峒保安宮每年農曆三月十五日為慶祝主神保生大帝聖誕舉行的宗教民俗藝術盛會的系列活動,舉行家姓戲展演、保生大帝聖誕祭典三獻古禮、遶境踩街、施放火獅、過火等傳統廟會活動。由於保安宮被政府列為二級古蹟,更有廟宇導覽、研習講座等知性活動。保生文化季從農曆三月初五日至農曆五月二日,活動期長達近二個月,是目前北市中規模大、活動層面廣的宗教藝術活動。
 
其中談到了「家姓戲」,保安宮最初創立於福建同安鄉,遇廟會慶典時由同安籍大姓宗族,採輪流出資的方式邀請劇團演戲酬神,連續演出二十來天。不過社會轉入到工商業時代後,各宗族間的聯繫逐漸疏離,家姓戲的傳統也逐漸沒落。保生文化季的展演模式不再侷限於各宗族間,取而代之的是專業劇團、學校,由保安宮聘請戲曲專家、老師來進行評選,從送件者中選出佼佼者,同樣連續展演二十來天,形式上更為多元精彩,除了歌仔戲外,尚有布袋戲、北管等劇種。
 
大台北中有許多戲窟,大龍峒保安宮也不例外,每到保生文化季的季節,這裡更是成了各方戲迷必來朝聖的地方,無論是追戲也好,還是看熱鬧的,在傍晚中拎著廟方提供的椅子,一手抓著剛從後方大龍夜市買來的食物,隨意挑個自己喜歡的地方坐,靜靜的吃著東西或是隨意的與人聊天,等待那鑼鼓喧天時刻的到來。
 
不免俗的,筆者怎能不趁著保生文化季來廟埕口大飽﹝看﹞戲癮呢!?第一場觀看的是有得過金曲獎的阿旦─李靜芳小姐的演出,該團推出七夕時節的應景大戲「跨時空之戀-鵲橋會」,雖然這時候不是七夕啦,不過又有何關係呢?大夥兒開心就好!牛郎織女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詳,戲走到後面,筆者倒覺得武打場面算是比較有可看性的!記得網路上有篇文章說培養文武旦實屬不易,今天筆者就見識到了這難得的文武旦,台上阿旦打的招招有勁、拳拳到肉,讓台下觀眾無不鼓掌叫好!
 
 
第二場筆者觀看的是許亞芬歌子戲劇坊,該團推出輕鬆喜劇「三笑姻緣」,相信唐伯虎點秋香這個故事對大夥來說都不陌生才對,除了主角外,尚有些綠葉來搭配,譬如說劇中的華文華武、冬香等。令人較驚豔的是飾演冬香的演員,雖戲份不多,但出場總引人注目,堪稱是一片稱職的綠葉呀!
 
 
接下來看的幾場,劇團所推出的戲恰巧都與鬼戲相關,蘭陽的「王魁負桂英」、春美的「春風誤」、勝秋的「施公奇案」。除了春風誤外,另外兩部就不用多加解釋了,不外乎就是活捉負心漢的故事,春風誤的題材則是比較特殊一些,內容主要是述說妹妹因情人而死在大哥手上,死後憤而變成厲鬼找大哥索命。
 
筆者見識較淺,認為此類型的劇碼中著重的就是演員的身段了,也就是所謂的腳步手路,鬼要怎麼才能像個鬼呢?若演員沒有一定的功力,這鬼一定是不成鬼的!除了一般的鬼步,還得要有水袖的功力,女鬼演員得盡展自個兒的功力,一下來個畫八,畫完再來個拋袖蓋袖等等。除演員盡力展演之外,後場也很重要,若沒有那些音樂還是些陰森詭譎的燈光,是撐不起鬼戲的。最後女鬼再來個充滿怨恨的眼神,台下觀眾除了為女主角不平外,也感受到戲的緊湊力,人人情緒高漲、血脈賁張的!
 
 

其實筆者不僅僅看過這幾部而已,因篇幅關係就不一一提及了。保生文化季即將進入尾聲,若平時或者假日有空,不妨來趟保安宮,拜拜保生大帝外,還可以逛逛後方有名的大龍夜市,閒暇之餘歡迎再走到戲台下,帶著一家大大小小,拿著廟方提供的椅子,欣賞著不同劇種帶來的戲曲饗宴。
 
保安宮接下來的行程:

5/7
國立師範大學歌仔戲社
天下無雙
5/8
薪傳歌仔戲劇團
桃李梅(新作首演)
5/9
秀琴歌劇團
王昭君
5/10
花燈喜事
5/11
國光歌劇團
包公奇案-金龜記
5/12
小西園掌中劇團
五代殘唐(上)
五代殘唐(下)
5/13
黃土岡(上)
黃土岡(下)

傳統戲曲的社會功能

文 / 林茂賢

傳統戲曲是結合民間信仰與文化藝術,民間戲曲與所屬時代、社會有交互影響之關係。戲曲的演出會隨著社會環境的需求,對民眾產生多方面的影響;而政治、社會、文化、經濟環境與民眾的生活模式與價值觀,也會反映在當時的戲曲活動中,並影響戲曲的興衰與變革;由此可見傳統戲曲活動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它具有宗教、娛樂、藝術、教育、聯誼、經濟、心理與文化等多重社會功能,觀眾由觀賞戲曲演出而達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它的內在意義是不容忽視的。 

傳統戲曲不僅是單純的表演藝術,還兼具多項社會功能:

一、宗教功能:演戲主要目的在酬神 

台灣各種祭典活動頻繁,傳統戲曲最主要的表演場域便在於宗教活動。台灣民間凡是神誕酬神、寺廟慶典、建醮入廟、歲時節令、祭祀祭典、民眾還願、婚喪喜慶等,都會以傳統戲曲的演出作為祭祀、祈福、酬神和還願中的重要項目。宗教信仰成為撫慰民眾心靈的最大力量,而傳統戲曲的演出,便成為民間宗教的必備活動。

二、娛樂功能:民眾普遍的休閒娛樂 

戲曲演出基本上就具有娛樂功能,看戲就是休閒娛樂活動。在傳統社會中,傳播媒體還不發達,伴隨宗教信仰演化而來的民間戲曲活動,便成為民眾最為普遍的共同娛樂,不但有各劇種劇團從事職業演出,各種業餘子弟社團也很興盛;演戲活動在酬神之餘,還兼具娛人的效果,因此,宗教與娛樂即為民間戲劇表演之基本功能。

三、藝術功能:戲劇演出屬表演藝術 

從藝術功能來說,傳統戲曲活動本身包含多元的文化元素,它融合了音樂、美術、文學、舞蹈、工藝等多項藝術,是兼具動態和靜態之美的綜合表演藝術。藉由演員身段動作、唸唱、說白、裝扮,表達劇中人物的情感;再配合各種舞台美術、燈光等技術的輔助,呈現出多采多姿的演出風貌。

就藝術傳承和創新的角度來說,傳統戲曲透過世代相傳的演出活動,注入民間藝人的智慧,使得傳統戲曲活動更具生命力,同時保存和發揚民族音樂、美術彩繪、民間文學、民俗工藝等多項藝術。

四、教育功能:忠孝節義、寓教於樂 

傳統戲曲活動具有社會教育功能。傳統戲曲故事有才子佳人、神仙鬼怪的傳奇故事,還有英雄將相、忠臣孝子的事蹟,劇情內容可說包羅萬象。由於傳統戲曲生動而活潑的演出型態能寓教於樂,對於早期普遍缺乏教育機會的民眾來說,可以發揮潛移默化、教忠教孝的教育功能;戲曲中描述英雄將相、忠臣孝子及因果報應的故事,所闡揚的忠、孝、節、義觀念,是維繫倫理道德的重要力量,甚至主政者也常會透過戲曲的表演,來傳達政治理念,使民眾在不知不覺中受到影響。俗諺說:「做十三年海賊,看一齣斷機教,流眼淚。」足見戲曲對民間教育影響之深。

五、聯誼功能:社交聯誼、物色對象 

台灣民間每逢演戲酬神的節慶活動,即是宴請外地親朋好友、聯絡感情的最佳機會。平常大家忙碌於工作,當有戲劇演出的時候,民眾會聚集一同觀賞戲劇演出,其目的不一定是看戲,可能是和親友聚會聊天,藉此達到聯誼之功能。另一方面,民間演戲活動也是社交的好時機,以前沒有社交機會,廟埕是製造男女相識的機會,青年男女藉觀賞戲劇演出認識異性物色對象。

而參與酬神演戲的團體,除職業劇團之外,還有以戲曲技藝結社的業餘子弟曲館、陣頭,不但肩負聯絡鄉里情感、互助合作的責任,更促使傳統戲曲活動成為地方祭典和傳統社會中,最為開放而熱鬧的民間活動。

六、經濟功能:聚集觀眾、形成市集 

以經濟層面來說,各地寺廟神誕、祭典的表演活動中,伴隨戲曲活動而產生的市集是最明顯的例子,由於台灣傳統劇場為開放劇場,每當民間歲時節令、寺廟舉行祭典、廟會的時候,各種流動攤販便紛紛湧至,在廟埕、戲棚下從事商業買賣活動。

商人利用祭祀活動、人潮聚集機會,從事交易行為;而附近的商家,也因觀眾的湧入刺激消費,增加了營利的機會。傳統戲曲活動除酬神娛人之外,還有經濟活動的社會功能,可見戲曲、廟會與市集活動三者息息相關。

七、心理功能:紓解壓力、追求圓滿 

所謂「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人們透過戲曲欣賞演出,心情隨著劇中人物遭遇而上下起伏,同時也抒發內心壓抑的情感得到滿足。除此之外,由於民眾在現實人生中,不論人際關係、倫理情感或功名利祿的追求,常為個人聰明才智和與生俱來之環境所侷限而有所缺憾;而「人生如戲,戲如人生」,戲曲演出的題材,常取材自豐富而多樣的現實人生,劇中人物喜、怒、哀、樂等情慾,腳色與腳色間的感情糾葛,人物與自然、人為環境之拉拒與搏鬥,人物內心的本我、自我與超我的思索,都是現實人生的寫照。因此,民眾可以藉由觀看戲曲演出,彌補現實生活中的缺憾,獲得心理的補償作用。

八、文化功能:反映常民文化之風俗 

戲曲活動是民間生活和社會文化相互活動的產物,民眾、演員藉由戲曲活動,表達思想情感並寄託希望,戲曲便能反映出部份文化意涵;民眾也往往透過戲曲和儀式活動,在社會文化動態均衡的尋求過程中,呈顯出對現實之反映,表達某些特定的風俗習慣,例如傀儡除煞儀式中的符咒、禁忌、扮仙戲的祈福酬神等,都有深刻的文化意義與象徵,充分反映常民文化之風俗。 

台灣傳統戲劇表演並非純粹屬於表演藝術,在酬神廟會活動中傳統戲曲具有宗教意義,也是台灣早期社會最普遍的休閒娛樂。而業餘子弟社團在農業社會中又兼具娛樂、社交聯誼及凝聚族群意識等多種社會功能。傳統戲曲活動兼具宗教、娛樂、文化、藝術、教育、社交聯誼、心理補償作用與經濟等多重社會功能,不但涵括多重社會意義,對民眾經濟與精神生活亦有深遠影響。在台灣社會中,傳統戲曲和庶民宗教信仰及生活可說是息息相關。 

註:本文原載於傳藝雙月刊民國九十七年十月 第78期,經作者同意轉載。

戲班的信仰與禁忌

 文/林茂賢 

戲班的信仰 

每一種傳統行業都有行業神,傳統戲曲當然也不例外,戲神形成的背景和其他傳統行業神相同。當戲曲發展到成熟階段,劇團組織完備,藝人就從歷史和傳說中挖掘本行技藝的創始人或傑出者,創造出自己的祖師爺,戲神崇拜也是這樣產生。 

戲神信仰有整合劇團向心力、維持劇團運作、安定演員心理、維護行業傳統及建立戲團間情誼等功能。就整合劇團向心力來說,透過共同的戲神信仰,建立共識;就維持劇團運作而言,許多劇團均選擇戲神聖誕日,決定劇團舊演員是否續約、新演員簽約等重要團務,對維繫劇團正常運作,具有積極而正面的功能;以安定演員心理而言,戲神大部份供奉於後台,演員於演出時,出入後台必向戲神膜拜,除充分表現對戲神的尊敬外,最大功能便是安定團員心理,並賦予演出信心;就維護行業傳統而論,供奉戲神,可藉由共同之信仰模式、祖師傳說及祭祀行為,維護、延續戲業傳統;建立戲團間情誼而言,由於戲神信仰相同,劇團間較易建立關係與情誼。 

台灣各劇種所祭拜的戲神各有不同,其中最普遍的戲神信仰是田都元帥或西秦王爺。這兩位戲神的相關傳說,雖然詳細內容有所差異,但主要母題則相類似。 

˙田都元帥
又稱相公爺、雷元帥。據記載,雷海青於天寶年間擔任朝廷樂工,管領梨園子弟,安史之亂時,唐玄宗兵敗出走,雷海青被俘,安祿山召其入宮演奏,雷海青以筑擊安祿山,事敗被殺,死後被尊為「音樂之神」。另一說法,樂工雷海青死後,安祿山造反,唐玄宗逃奔四川,雷海青顯靈保駕,天空中浮現「田都」二字,故拜為「田都元帥」。 

另外,民間傳說雷海青為私生子,母親將其棄於田埂,幸賴螃蟹吐沫餵養,乃能倖存。及長,進京赴考,一舉而為文狀元。後逢番兵進犯,因奸臣所陷,乃以文官掛武帥出征,連連敗北,被困孤城,乃派兵出城演戲,藉番兵疲憊之際趁機反擊。回京後雷海青又奉旨演戲,當時皇帝飾丑腳,雷海青因取笑皇帝而被判死罪。未至秋決,番兵又來襲,雷海青奉命將功贖罪凱旋歸來。雖立戰功,但君無戲言,乃將「雷」字去首,易「雷」字而成「田」字,雷海青即成為「田都元帥」。 

˙西秦王爺
又稱郎君爺、老爺,據說即唐玄宗李隆基。玄宗在位期間,政治修明、人民安居樂業。昇平日久,朝政每下愈況,而玄宗風流文雅,醉心歌舞樂曲,並於後宮建築戲台,稱為「梨園」,網羅天下戲曲菁英作曲排演,盛極一時。後世將「梨園」視為戲劇界之代稱乃至此始,而唐明皇為戲劇界之始祖,梨園更奉其為守護神,亦為音樂界所奉祀。至安史之亂後,玄宗讓位避秦蜀之地,因此民間乃稱其為「西秦王爺」。

戲班的規矩 

傳統戲曲稱劇團為「戲班」,戲班規矩是指在戲班裡必須遵守之行為。這些規矩,在不同劇種和戲班間大致相同。 

/演員在拜師時必須準備豬腳等六種牲醴及紅包,並準備三牲酒禮祭拜戲神,在整個學藝期間必須服侍師父之生活起居,並忍受學習階段的各種辛苦,然而這些規矩在現代社會中已逐漸被打破,反而變成是老師拜託學生前來學戲,深怕傳統表演藝術無人傳承。 

/戲班於演完夜戲後大部份都睡在戲棚上,所有演員都配有就寢位置,以每頂蚊帳象徵房間,放下蚊帳即表關上房門,其他人不得擅入,若要找人,必須「叫門」,以表示尊重。 

/演員若扮演神明,必須在臉部畫一破綻,表示非正神,如扮演「關公」者,通常會點一顆痣,因據傳過去曾有「關公」附身演員的狀況。 

/扮演乞丐者,在舞台上唱乞食調,觀眾所賞賜之金錢,必須給文武場吃紅,因後場樂師亦有功勞。 

/遇到建醮,主棚演出北管戲曲時,舞台上清一色由男性扮演,女性一律不可上舞台,以免觸犯神明等。 

/演出關公戲之前,飾演關公之演員須先向戲神稟告。因演員扮演神明,恐瀆褻神靈,因此要先向戲神告知,以免關公之神靈附身。 

/平時演出不可擅用「青龍偃月刀」,因「青龍偃月刀」為關公專屬兵器,一般戲碼和其它腳色,不可擅用該兵器。

戲班的禁忌 

禁忌是指普遍共同禁止之行為。民間藝人大都信守梨園的禁忌,但因時代轉變,也有少數禁忌被不瞭解劇團習俗的觀眾所打破;但是劇團和演員之間,大致仍然維持著相關習俗,就劇團來說,仍有重要的規範作用,戲曲的從業人員都把這些禁忌當做是生活習慣的一部份,儘量不去觸犯。傳統戲曲禁忌大致可分成不可說、不可食及不可做三類。 

˙「不可說」的禁忌 

/不可說「蛇」:因戲班四處奔波演戲,時常住在野外,俗謂:「說曹操曹操到」、「講鬼鬼到」,擔心說「蛇」字就真的出現蛇,因此戲班提及「蛇」字必改稱為「溜」;也有戲神曾為巨蛇所困之傳說,所以不能說;另外據說演出當日若看見蛇,或有人說出「蛇」字,必有打架鬧事、道具或樂器損壞之事發生,因此藝人皆禁言「蛇」。 

/不可說「狗」:傳說「西秦王爺」因唱戲而倒嗓(失聲),某次聽到狗吠聲,因而體驗出發聲方法,藝人遂將狗塑造成人形,加以供奉,稱為「將軍爺」;另據說「金雞、玉犬」均為「田都元帥」之朋友,「田都元帥」得道之後,雞犬也隨之成為陪祀的神明,藝人為表敬意,遂將「狗」改稱「幼毛」。 

/不可說「豬肺」:因「豬肺」閩南語諧音「豬戲」,若說「豬肺」如同貶詆自己為豬等。 

˙「不可食」的禁忌 

/不可食「毛蟹」:戲班傳說「田都元帥」原為棄嬰,被丟棄在田埂旁邊,幸賴毛蟹濡沫餵養,戲班為感念毛蟹對祖師爺救命之恩,乃禁食毛蟹。 

/不可食「豬舌」:因豬舌巨大,擔心食用後導致大舌頭(即口吃),演員演出時唱曲、唸白都會口吃故禁食。 

˙「不可做」的禁忌 

/不可帶狗上戲台:因狗會爭鬥,有演員不和之兆;且狗上台也有可能破壞劇團道具,因此不可讓狗上戲台。 

/不可攜花上戲台:因「花」字閩南語為「混亂」之意,會影響戲劇順利演出。但現在劇團公演時,常有觀眾獻花,目前此項禁忌已被不知情的觀眾所打破。 

/不可在戲班裡吹口哨:此為供奉「西秦王爺」之劇團的禁忌,因吹口哨有如召喚狗,對「將軍爺」不敬;而且戲班認為吹口哨會「吹」掉演出機會。 

/不可踢倒鼓架:因踢倒鼓架意為「散鼓」,閩南語諧音為「散股」,表示劇團將解散。 

/不可踢戲箱:因「踢戲箱」「踢籠」,意同「散籠」,表示戲班將解散;戲箱中放置的都是劇團演出的家當,亂踢也表示對這個行業的不敬。 

/沒演出不可擊鼓:擊鼓是為演出或排練伴奏,據說無故任意擊鼓,將會對劇團不利,此項禁忌是表示「動鼓樂」之隆重性不可兒戲。 

/不可躺於戲箱上:因躺於戲箱上,閩南語音為「倒籠」,指戲班將倒閉;同時躺在戲箱上,也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 

/女性不可坐在放置頭盔之戲箱上:因民間認為女性「不潔」,若女性坐於放置頭盔之戲箱上,將使劇團遭到霉運。以現代眼光來看,這是充滿性別歧視的看法,但傳統劇團就是流傳著這種習俗。 

/頭手鼓座椅不可擅坐:因「頭手鼓」是後場指揮,為表示對後場指揮的尊重,其座位不可擅坐。 

/單皮鼓未敲打之前,其它樂器不得演奏:此項禁忌表示「單皮鼓」在劇團後場中具有領導的地位。 

/演出時藝人不接受請主邀宴:對藝人而言,聲音的保養極為重要,舉凡辛辣及燥熱食物均須避免,若接受宴請則不便指定菜餚,因此劇團不接受請主之宴請。 

/戴加冠面具者不得講話:因演員戴上加冠面具即代表「天官」,當然不可任意說話。 

/不可玩戲班裡的道具娃娃:戲班將道具娃娃稱為「太子爺」,具神聖性,不得任意玩弄。
以上三種禁忌,若不慎觸犯,必須祭拜戲神、焚燒金紙,並且鳴放鞭炮,藉以解除觸犯禁忌可能帶來的危機。其實禁忌的形成,主要是劇團演出型態和生活經驗有關,雖然不見得科學,但是對於從事傳統戲曲行業的人來說,遵守禁忌真的具有安定心理的作用。

註:本文原載於傳藝雙月刊民國九十七年八月 第77期,經作者同意轉載。

【2008臺北縣文化季──傳統戲曲@現代社會 研討會】實況報導

文/ 豆物

風和日麗的一天,場景是華麗寬敞的台北縣政府大樓。這天,三樓的文化局307簡報室正在舉辦2008台北縣文化季傳統戲曲研討會──【傳統戲曲@現代社會】。

來到會場,唱作俱佳的林谷芳老師正以「傳統戲曲@現代社會」為主題進行專題演講,輕鬆風趣的言談,引導與會者對傳統戲曲如何與「當下」扣連的幾個方向進行思索。經過簡單的茶敘,接下來就來到了研討會的重頭戲──論文發表,幾位長期關懷、參與深入參與戲曲環境的學者與先進們,透過論文將觀察所得和心目中的戲曲遠景與大家進行交流分享。

第一場有三篇論文,分別討論了藝文補助對歌仔戲生態之影響;從歷史的角度看歌仔戲演出宣傳的多元變遷;以及歌仔戲的部落格行銷與社群經營-以「好戲開鑼」為例,內容豐富引人入勝。值得注意的是:第三篇論文的主題是「歌仔戲部落格行銷與社群經營」-以「好戲開鑼」為例,探討經營「好戲開鑼」的思維與策略!文中處處看得出其用心與深刻的自覺,如提及「演出作品不好,再多的行銷包裝也枉然。同樣的,部落格內容不精彩,再多的網路行銷也無法持久」,嚴謹的寫作深獲回應人林鶴宜老師的好評,並引發部落格經營在「行銷」與「社群經營」兩方面如何平衡、「擴散口碑」與「建立口碑」兩者如何拿捏的深入討論。

經過午餐時間的小憩,第二場論文發表接著展開。四篇論文都涉及了臺灣歌仔戲的多樣型態:「野台劇場」的興起與展望、精緻歌仔戲的探討、戰後內台歌仔戲的樣貌與啟示、以及國家對歌仔戲轉向「文化治理」至今,回過頭來所進行以「藝」為中心的反思。歌仔戲前輩的開創為當下留下多樣的可能性,如何讓這些過往風姿生長出新的意義,展現生機?表演場域的開發與概念轉換、藝術的薪傳、反省與創新,都不可或缺。

第三場由鍾寶善老師跟張啟豐老師分別發表「現代社會的京劇變遷:以國立國光劇團為例」,以及「雅音小集《白蛇與許仙》報紙評論現象初探」,並獲得徐亞湘老師精闢的回應。亞湘老師提醒我們台灣京劇本身具有自己的歷史脈絡,「京劇本來就是本土的」,若觀念設定錯誤,則會導致京劇對社會的回應進退失據;應由京劇/戲曲/藝術三方面考量,並更著重後兩者,建立自身的價值,而無須懼怕本土意識抬頭後所帶來的衝擊。張啟豐老師一文則指出雅音小集不僅標誌京劇在台灣的發展與轉型,同時也標誌著戲曲演出述評的轉型。

最後的綜合座談,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徐亞湘老師分享他的心境:「當代作/研究戲曲的人,應認識自己『小眾』的位置,並安頓好自己的身心。」林鶴宜老師則調皮地說,「我才不要當小眾,我要把它變成大眾。」無論如何,認識自己的力量與環境,並穩定、持續地耕耘,相信定能在所愛的戲曲的園地上留下足跡、開出花朵。研討會就在溫馨的氣氛中落幕了,一天之中密集的知識、理想與心境交流,讓大家都覺得不虛此行,滿載而歸!